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瞰趋势:港股“回春”,是对未来的信心
2025年07月11日 13:59   来源:中新网上海  

  港交所又开始“人挤人”了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强势的让人惊叹,“赶快去港股IPO”已经成了当下最热的口号。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已有240家企业(主板231家、GEM9家)在港交所递表,较2024年同期的133家增加了80.5%,这一数字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237家)、2023年全年数量(209家)。7月9日,更出现蓝思科技、极智嘉、峰岹科技、讯众通信、大众口腔,5家企业集体鸣锣,一眼望去,赴港IPO的队伍人头攒动。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表示,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升20%,升幅位列全球前三位。另有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新股募资总额达到1067.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35.33亿港元增长688.54%,募资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881.47亿港元。时隔六年,港交所重新夺回全球IPO募资冠军的宝座。

  在这一连串震耳欲聋的资本掌声之下,是市场真金白银的投票,更是一次集体性的“看好中国”。

  从“寒冬”到“热潮”,走了五年

  自2018年高点腰斩后,港股似乎拿到一场漫长的“跌跌撞撞”剧本,一连串“黑天鹅”事件纷纷上演。中美贸易摩擦让中概股成为“夹心饼干”,一度面临退市风险。互联网反垄断重锤砸向腾讯、美团等权重股,还砸碎了科技巨头的估值幻想。内地房企债务危机,更是让恒生指数在2022年10月甚至跌到14597点,跌回至1997年的水平,同年,港股IPO募资额跌至全球第六,落后于印度孟买交易所。在流动性萎缩的恶性循环下,至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甚至不足1000亿港元,不及巅峰期的一半。那时的港交所内,所有人都在捏着一把汗。

  一直到2024年4月,拐点终于出现,证监会给出一剂“强心针”,宣布了“五项对港合作措施”,其中“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堪称最重磅的条款。政策落地后,如生物医药巨头药明合联、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旗下储能业务、AI独角兽商汤科技汽车事业部等20余家企业火速递交招股书。2024下半年,内地企业赴港IPO数量同比激增300%,到2024年底,港股IPO募资额逆势增长78%,重新夺回全球前三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IPO已呈现井喷式的格局。更可喜的是,在国际与国内的投资机构的共同运作下,一幅似乎可以代表着“未来中国”的企业组合图耀眼登场。如腾讯、阿里、美团是互联网科技聚合的代表,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是背负产业自主可控的“明星”,如小米、比亚迪、吉利、长城则是“中国制造”,更是AI、能源、制造融合后的平台型企业模范。还有如泡泡玛特、老铺黄金、鸣鸣很忙、伯希和等展现着“中国新消费”的样貌。

  从时间轴上眺望,5年的光景如同一轮周期,全球“聚光灯”下的港交所正在迎来全新的历史节点。

图片来源:@投资界APP《今日超级IPO诞生,雪王市值1000亿》

  “出海浪潮”“政策红利”双轮驱动

  “不出海,就出局”的口号深入人心,如今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如火如荼地开展,港交所“立足中国,连接世界”的定位也被凸显出来。在中美摩擦,地缘政治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以港股作为国际化融资平台成为出海企业们更稳健的选择。“A+H”两地上市模式下,通过港股补充流动性资金,依托监管差异分散股价波动压力,为这波赴港热潮提供着“核心力量”。以今年上市的AI巨头“深脑科技”为例,其港股IPO吸引了沙特主权基金、挪威养老金等国际长线资金,而A股定增则被社保基金包揽,两条腿走路,既规避了地缘风险,又实现了全球定价。

  政策红利在细节处助推。过去,港股上市需面对严格的“同股不同权”审查和盈利门槛,如今香港监管机构持续优化上市规则,为赴港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2018年4月,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3月,推出18C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上市。2025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建立特专科技公司(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18A章)的专属上市支持机制,允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至此。连亏损的自动驾驶公司“极驭科技”都成功募资80亿港元,赴港上市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同时,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被重新激活,2025年新修订的《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实施细则》,将“港股通”标的范围扩大至IPO首日,国际投资者当天就能通过沪深港通买入新股,过去流动性的桎梏也被彻底打破。

图片来源:@银河证券镇江财经《A+H股溢价?一图看懂》(节选)

  市场不愿错过这一轮的“中国热”

  港交所的千亿募资额背后,是两股洪流的交汇。一边是本土资金的“南下扫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沪深港通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246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另一边则是国际资本的“掉头回补”,特朗普政府的阴晴不定让大量的美元资本不敢在美国落地,游离在中美两国之间的钱将香港视为更为稳健的选择。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下,曾经撤离亚洲的欧美基金掉头疯狂抢筹。高盛亚洲的调研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比例已从2024年底的5.3%飙升至12.7%。

  另外,科技赛道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港股IPO募资TOP10中,AI企业占据六席,包括大模型公司“云智”、机器人龙头“灵枢科技”等,平均市盈率高达58倍,这个数字甚至超过纳斯达克同类企业。瑞士信贷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全球资本正在用脚投票,他们相信中国AI产业的商业化能力。”

  这种信心也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Q1,中国AI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球34%,而港股恰好成了资本押注技术落地的“离岸赌桌”。大额交易频频涌现下,直接促发外资与中资在内的全球投行重新开启了对香港IPO市场激烈的竞争。甚至对于A股被低估的好公司,海外大基金也关注它们的赴港挂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于6月13日对外称:“2027年,中国香港特区估计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国际投资者以资金和实际行动对香港资本市场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 《蓝思科技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

  再次站在时间轴上回望。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的洋行便通过香港买卖英镑汇票。20世纪80年代,香港曾一度成为改革开放的“资金输血泵”。今天,当恒生指数冲破24000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K线反弹,更是一幅微缩的全球化博弈中的图景,中国企业需要香港的国际化舞台,世界也需要香港这个中国窗口。

  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说的:“香港的韧性,来自它背后是一个14万亿经济体的心跳。”当AI公司的招股书被投行争抢,当沙特土豪排队认购新能源股票,这些资本的热闹背后,藏着一个最朴素的共识:他们“赌”的或许不是香港,而是中国的未来。(完)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瞰见”,作者:郭宇航,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部分数据及新闻素材取自:港交所公告、Wind数据、摩根士丹利、节点财经、霞光社、普华永道等)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