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娃,是提气血的偏方”
娃们开学了,还有多少家长们仍然没从“暑假带娃”这场年度级“脑细胞消耗赛”的阴影中走出来?今年暑期恰逢高温、暴雨的轮番“问候”,原本热门的野营、徒步、游乐场等室外“遛娃”项目纷纷受阻,如何平替一项既能让娃玩得开心,又能暗戳戳塞点教育意义,还能照顾全家出行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对的轻松便利的行程安排等饱和式标签需求,让多少家长们连夜“挠头”?
为了“遛娃”,又能怎么办呢?成年人不会做选择,只是坚定得全部都要!“药!药!药……”
好在此消彼长,作者观察到,这个夏天带娃进厂的室内游项目开始被更多家长们追捧。不同于过去,到大工厂内专门用接待游客的“参观走廊”走一圈,看一看微缩景观或在一块电子屏幕前长久驻足,而是真的走进工厂的流水线观察生产流程,堪称“遛娃解药”。
“十万个为什么”终结计划
“牛奶为什么是白色的?”“米饭为什么是白色的?”“为什么白色的洗手液不能喝?”作为一名工作再忙,都要坚持每个暑假陪伴孩子的妈妈燕子姐向作者讲述:“遛娃不难,难的是独立面对娃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苦之久矣”。
燕子姐“墙裂”式推荐:“光明的牧场,可以去!”

“在(上海)金山,网上就能预订,对于我娃这种牛奶天天喝,却从没见过奶牛的来说,去一次很有必要。几千头奶牛的牧场,至少能直接看到,他每天喝的产品是怎么来的。”
“这么多奶牛同时挤奶的生产线,连我自己都觉得震撼。虽然牛奶要消毒杀菌这类的知识肯定没听懂。但至少看见了这种现代化的生产环节,还有那些大型的机械设备。标准的小机械迷,看过之后,他自己就有了具象化的概念。”
“更爱喝了牛奶了,刚看完那几天还和我说,妈妈,牛牛们也天天上班,好辛苦。这不“牛马的意义”从娃娃就开始理解了……”
(这里,作者和燕子姐相视苦笑)

虽然“十万个为什么”的难题并没有终结,但燕子姐认为,至少问的问题更有方向了,回答起来也有可以引用的描述画面了,推荐指数+1。
“反倦”的概念出现了
“奥数、芭蕾、架子鼓、游泳、马术和朗诵,这些已经试了一圈,都提不起兴趣”逗逗妈曾是“鸡娃”(网络热词,形容给孩子“打鸡血”式安排学习活动)赛道的参与者。也一度因为兴趣班计划,闹得全家“鸡飞狗跳”。用一句话描述当时的状态,“一提去兴趣班,没出门就哭了。”
“强拉着娃去也没有意义,还得是她自己喜欢才行”逗逗妈向作者讲述,在兴趣挖掘的过程中,收获更是意外的。“亲生的很神奇,我和她爸都不会做饭,我娃就迷上扮演厨子了,最近沉浸烤面包,那就配合她吧”
逗逗妈“墙裂”式推荐:“妙可蓝多奶酪棒工厂,有意思”

“去年在小红书看到有人组织就报了名,因为他们家有汪汪队联名的奶酪棒,那是我们家厨子的真爱。”“参观了生产车间,挺震撼的,各种颜色的奶酪棒通过机器包装。但最吸引娃的点,是在那烤了次奶酪披萨”
“那次后,厨子的理念都升级了,开始注重口味了。给我烤的要甜甜的,给爸爸要不怎么甜的。给爷爷奶奶做之前都会先问一下,要什么口味的,相当专业了。这就是兴趣吧,她自己玩得高兴,也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做更好,这就很有意义了。”

“现在带娃轻松了,表现好就奖励去烤面包,相当听话了”推荐指数+1。
科学家不能局限在“家”里
“飞机、火箭、车,永远都是这三样”另一位接受新瞰见采访的瑞姐,也是带娃“进厂”的推荐者,据其讲述:“孩子他爸就是技术男,父子俩的爱好方向都一致,就围着这三样转,手工作业用树叶拼个火箭,画个想象的未来汽车图,爱好稳定的不得了”众所周知,娃们的模仿天性是顶级的,所以在瑞姐眼中,如何避开“模仿陷阱”,让娃了解更多自己的喜欢十分重要。
瑞姐“墙裂”式推荐:“商飞飞机制造厂、吉利汽车工厂,值得去。”

“现在这类研学越来越多了,商飞这项就很好,能看到C919总装现场。至少能让娃了解到,什么叫大国重器,不是单纯是个外形那么简单。会有那么多复杂的元件和技术概念组合在一起。”
“到汽车工厂,父子俩看见6分钟组装一辆车都入迷了。平时没一个爱说话的,但讨论这个俩人可兴奋了。孩子爸说的我也赞同,既然喜欢技术,那就不能是每天在家空想,我们就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近距离了解。”
“家里的那些玩具车,基本都拆过,但拆了能装上,厉害的”推荐指数+1。

不得不说,这期关于高温下亲子游的消费调查,却意外掀开一种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场景,“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兴趣班焦虑营销也迎来了迭代时刻。
另据媒体消息,今年2月份,北京和上海分别发布了发展工业旅游的方案,提出要新建立十几个新的工厂游目的地的目标。可以预见到,未来一定会有更精彩的项目在等待市场发现。(完)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新瞰见”,作者:郭宇航,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受访者(已化名)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部分数据、内容及新闻素材取自:光明乳业公众号、凤凰周刊等)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