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当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仍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挑战。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一旦感染,目前尚无治愈办法,如果未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专家组组长张福杰教授26日在线接受采访时介绍,随着中国综合防控策略的不断优化,HIV防控已经取得显著成绩。HIV防控策略经历了从“行为干预”为主,到“行为+药物”结合的演进,暴露前预防(PrEP)作为重要的药物预防手段,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综合预防措施之一。
“治疗是与病毒对抗的持久战,而预防是伏击战,阻击刚接触人体的病毒,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张福杰教授表示,目前医防融合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核心原则。目前HIV疫苗的研发道路依然漫长,暴露前预防仍然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防控手段。
暴露前预防,指未感染HIV的人在发生易感染HIV行为之前,服用特定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为可能存在 HIV感染风险的人群提供一道“防护墙”。“这就像在人体内提前设防,一旦出现HIV暴露,药物能直接拦截和控制病毒,阻止感染。”张福杰教授解释。
作为降低高风险人群HIV新发感染的有效手段,暴露前预防被《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列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重要干预策略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亦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提出降低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维持低流行水平的目标。张福杰教授坦言,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每日服药的模式难以长期坚持,很多人用过但最终放弃,有的人知道但从未使用,这让PrEP的普及面临挑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HIV暴露前预防药物来那帕韦(Lenacapavir)刚刚正式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这一具有突破性机制和长效防护能力的创新药物,实现了与全球几乎“零时差”的同步可及。据介绍,与以往的PrEP药物不同,来那帕韦每年仅需给药两次,药物会在体内缓释,维持较高的抗病毒浓度,形成长达半年以上的保护屏障。这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HIV防控格局的多元化进程。张福杰教授形象地比喻,来那帕韦能够直接与HIV病毒衣壳蛋白质亚基结合,它像精准的“病毒拆弹专家”,阻断了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如:阻止病毒组装和释放,从而实现预防HIV感染。以前的药物更多像是“守在门口”,来那帕韦则是“门、走廊和客厅”都安排了哨兵。
在采访中,这位专家强调,来那帕韦是HIV长效预防药物,而非预防性疫苗。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长效预防药物不会像疫苗那样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是通过在人体内提前“放置”并长时间维持特定浓度,从而在之后的保护期内,阻止病毒的入侵,预防疾病。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防控HIV病毒感染绝非单靠一种药物就能实现,它需要多种预防手段配合。张福杰教授提醒,暴露前药物预防作为综合预防策略的一部分,应同时结合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以降低通过性行为而感染HIV的风险。来那帕韦作为高效的“生物盾牌”,能大幅降低感染HIV的风险,而安全套则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屏障”,能同时预防HIV、梅毒、淋病等多种性传播感染,组合使用能让人获得更为全面的防护。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大家总认为HIV病毒感染离自己很遥远而忽视预防。”张福杰教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多性伴性关系、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针具/注射器等,都可能增加 HIV感染风险。
据悉,中国2024年新报告感染者已达10.2万例,占全球新发感染的7.8%。一旦感染,患者将面临终身抗病毒治疗的身心负担。因此,以预防为主,通过科学防控避免感染才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根本之道。
“我觉得HIV感染现在确实可防可治。”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专家的张福杰教授说,“负责任地讲,HIV感染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打上HIV感染的‘烙印’,患者需要终身治疗,我觉得不仅是对身体,实际上对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预防为主,不感染HIV才是最重要的。”(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