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专家呼吁关注前列腺癌 科学选择治疗方案
2025年08月08日 09:1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8日电(汤彦俊)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约达13.4万,死亡病例数约达4.75万,分别位居中国男性发病和死亡癌谱的6位和第7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在参加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时,围绕公众认知、早期筛查与治疗策略等方面,向公众分享了临床观察与专业建议。

  早期症状隐匿,提高公众认知迫在眉睫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极易被忽视,或常被认为是前列腺增生而延误诊疗,郭剑明教授指出:“早期前列腺癌是没有症状的,很多患者直到尿不出来才就诊,此时往往已是晚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发生转移时还会伴随骨痛甚至骨折。由于症状不典型、公众认知不足,前列腺癌往往在中晚期才被发现,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专家呼吁应通过健康教育、媒体传播及基层医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男性群体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的关注。

  其中,早筛是关键,早期诊断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郭剑明教授提到:“上海社区里面65岁以上老年人有免费体检,把PSA筛查加进去了,因此上海的前列腺癌检出率比其他城市高多了”。目前,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PSA检测、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等。PSA是筛查和监测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郭教授指出:“男性50岁以上每年查一次PSA,是全球的共识;有家族史的应提前开始筛查,提前至45岁。”

  此外,尿液检测、基因检测等新兴手段也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对于年龄较大、有家族史或特定遗传背景的个体,应加强筛查频率。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变化,依然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早诊方式。

  治疗方案多样,疗效是首要考量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雄激素剥夺治疗、化疗等。其中,雄激素受体(AR)功能抑制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郭教授指出:“抗雄药物其实一直在研发、一直在进步,我们现在常用的二代抗雄药物,以阿比特龙、阿帕他胺、达罗他胺、恩扎卢胺为代表,称为新型内分泌疗法,抗雄激素的作用大大加强”。新一代AR抑制剂通过高亲和力结合AR,更彻底阻断AR信号通路,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例如,在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全人群中,新一代AR抑制剂的八年随访数据显示,其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获益至少可持续8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60%。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重点关注疗效、副作用、依从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应优先选择经大量临床研究验证、效果显著的药物。患者判断治疗方案疗效可参考临床实验数据与上市后随访数据。临床试验会通过近期(如ORR、DCR)和远期(如OS、PFS)疗效指标验证,OS即总生存期,PFS为无进展生存期,且需重点关注创新疗法的随访数据。上市后的长期随访数据也能进一步体现治疗效果。当病情进展、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更换治疗方案。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关注生活质量,全方位支持患者康复

  前列腺癌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和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尿频、疲劳、皮疹和脱发等副作用,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此,除了有效的医疗治疗,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改善。通过心理咨询、病友支持小组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疾病。同时,患者自身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以提高身体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展望未来,前列腺癌研究将聚焦于早期诊断技术创新、精准化治疗方案制定以及新药研发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防治手段出现,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