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2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2日获悉,这个暑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下称“博医团”)150余名师生志愿者组成7支实践队伍,分赴陕西延安、江西吉安、甘肃玛曲、云南楚雄、山东菏泽、西藏昌都、广东大埔等地,用近一个月的接力,服务基层群众超1.5万人次,举办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活动50余场,系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千名,让优质医疗资源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7月的甘肃玛曲,黄河首曲的清波映着经幡。由眼耳鼻喉科医院牵头组织的博医团队伍首次踏上这片雪域高原,便被藏族同胞献上的洁白哈达包裹。份暖意,延续着复旦上医与玛曲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上医校友王万青扎根玛曲阿万仓55年,用“只身打马赴草原”的坚守成为“草原曼巴”(藏语“医生”),如今,博医团循着他的足迹而来。
队员们走进王万青家中,听其家人讲述那只磨掉皮的旧药箱背后,骑马巡诊、牛粪堆上抢救产妇的故事;在阿万仓卫生院,探望他曾救治的患者南美,41年前,正是王万青在手电照明下完成玛曲首例肠道吻合手术,将被牛角刺穿肚子的南美从死神手中拉回。
“王万青精神是扎根基层的坚守,是心系群众的大爱,需要我们用行动代代相传。”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的话,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江西吉安的井冈山麓,由中山医院牵头组织的队伍在永新县、遂川县留下足迹。第二次参加博医团的杨昌生,在永新县医院的义诊和查房过程中接待了不少前来咨询的老区群众,并在遂川县医院举办了心肌病分类专题医学讲座。服务之余,他随博医团踏上井冈山,接受革命教育。“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理想,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变得如此具象,如此滚烫。”他感慨道,此行虽短暂,却让自己对老一辈医者的崇高理想与刻苦钻研、勤勉奉献的精神,有了愈发真切可感的认知。
陕西延安的宝塔山下,华山医院牵头组织的队伍在黄土高原学习践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医者仁心,感悟革命传统。在为延安洛川县等老区居民送健康的六天实践中,来自十余个专业科室的志愿者走进医院和乡镇街道,把健康送进黄土高原的窑洞。在洛川县人民医院,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向阳在进行教学查房时,遇到病区一名住院患者突发呼吸心脏骤停,他第一时间来到患者床旁参加抢救工作,联动一同参加实践的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山缨会诊,并对患者后续治疗给出了意见。
在西藏昌都,博医团克服4300米海拔反应,在类乌齐县指导当地医生治疗一例因高原干燥导致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并传授“高渗盐水加压包扎换药法”,结合当地条件优化方案,有效促进了产妇康复。送医到曲美乡时,队员们为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解决了胃溃疡用药依从性问题,还指导乡镇医生掌握双语随访要点。“在这里,大家的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队员说。
在云南楚雄,彝族人口占了全州人口的近三分之一,由华东医院牵头组织的博医团队伍走进南华县、元谋县,十多个科室的专家和博士生志愿者为彝族群众提供健康义诊、送医下乡等健康服务,与当地中医医院座谈交流,从疑难病例会诊到学术讲座,助力基层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据悉,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壮阔征程上,复旦上医博医团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发挥医学专长,不断积极服务群众,让青春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在新时代的山河大地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