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4日电(缪璐)在医疗健康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医疗信息化工程管理专家谭泰隆正以实干与创新,为血液运输这一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领域开辟智能化新路径。从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到主导前沿科技项目落地,从深耕理论研究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他始终站在医疗信息化与应急保障的交叉领域,用专业力量守护生命通道的畅通无阻。
技术突围:让血液运输驶入 “智能快车道”
“血液运输关乎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这是谭泰隆深耕医疗物流领域多年的深刻感悟。传统血液运输依赖人工配送,受交通状况、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在偏远地区或紧急救援场景中,运输效率与安全性始终面临挑战。带着破解这一行业痛点的决心,谭泰隆将目光投向了 5G 与无人机技术的融合应用,目前他是 “5G + 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服务”项目建设的主要负责人。
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集智能调度、实时监控、应急响应于一体的无人机血液运输体系。通过部署 5G 专网实现无人机远程精准操控,结合 AI 算法优化飞行路径,搭配恒温储运设备保障血液品质,打造出 “空中生命线” 运输网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谭泰隆带领团队攻克了无人机载重平衡、极端天气适应性、空域协调等多项技术难关,通过数百次模拟飞行测试,建立起覆盖紧急调配、途中监控、落地交接的全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目前,该智能空港服务已在区域血液应急供应演练中崭露头角,将跨区域血液运输时间大幅缩短,为急诊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标准筑基:为行业发展立规明向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谭泰隆深知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人机血液运输涉及航空安全、医疗规范、应急管理等多重领域,必须建立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 为此,他积极参与编写行业标准《无人机血液运输要求》,从设备技术参数、操作流程规范到质量追溯体系,逐条细化技术指标与管理要求。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谭泰隆坚持 “实践出真知” 的原则,带领团队深入血站、医院、航空管理部门开展调研,收集近千条一线实操反馈。针对血液运输中最关键的温度控制、振动防护、信息溯源等核心问题,他组织跨领域专家论证会,平衡技术可行性与医疗安全性,最终形成了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标准文本。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无人机血液运输领域的规范空白,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也为后续技术推广扫清了制度障碍。
知行合一:以理论研究反哺实践创新
谭泰隆始终秉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的学术理念,在繁忙的项目管理之余,深耕医疗信息化与血液保障领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多篇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成果。其中,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掌握信息传播规律 做好血液供应保障》一文,从信息传播视角剖析了血液供应体系中的供需平衡问题,提出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用血需求、构建精准信息发布机制等创新思路,为优化血液库存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跨学科研究领域,谭泰隆同样成果丰硕。作为参与作者,他在《公共传播视域下的 “献血点亮生命之光”》中,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众献血意愿,为扩大血源储备提供了传播学解决方案;英文论文《Construction of 5G UAV intelligent airport platform for the blood transpor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ood emergency supply》系统阐述了智能空港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这些研究成果横跨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跨界整合能力。
“医疗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守护人民健康。” 谭泰隆常这样勉励团队。无论是无人机血液运输的技术突破,还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抑或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探索,他的每一项工作都紧扣 “健康中国” 的时代主题。如今,他主导的智能空港项目已进入试点推广阶段,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即将正式发布,多项研究成果正在转化为实际应用。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一线的实践探索,从学术殿堂的理论研究到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谭泰隆以不懈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在医疗信息化工程管理领域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这位守护生命通道的技术先锋,还将继续在医疗与科技的交叉领域深耕细作,为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