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内分泌科医生刘春燕:深耕糖尿病科研的探索者
2025年09月06日 20:51   来源:中新网上海  
刘春燕医生正在进行培训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6日电(记者 缪璐)在医院的内分泌科诊室里,刘春燕医生正耐心地向一位糖尿病患者讲解着血糖波动的原因与控制要点。从医十余年来,她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在糖尿病研究领域不断探索,用扎实的科研成果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糖尿病的诊疗,是一场持久战,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至关重要。在日常诊疗中,她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评估和代谢指标分析往往需要整合多项检查数据,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疏漏。“当时就想,如果能有一个系统能自动整合这些数据,生成直观的分析报告,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诊断更精准。”刘春燕回忆道。带着这个想法,她成功开发出“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及代谢指标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接入患者的电子病历,自动抓取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相关指标,通过算法处理后生成动态变化曲线和综合评估报告,全面且细致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实际应用中,众多医生借助这一系统帮助患者实现了更精准的血糖控制,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另一项研发成果“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分析系统”,则源于刘春燕对糖尿病复杂病因的深入思考。糖尿病的发病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刘春燕整合大量临床数据,并将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了多维度的发病机制分析模型。这一模型能够对各类变量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它们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权重。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能有效识别出不同患者的致病风险因素,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还为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刘春燕的科研之路,始终带着临床医者的温度与探索者的锐度,她常说“问题从临床中来,答案要回到临床中去”。多年来,她锚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疗中的真实痛点开展了多项研究,她的研究成果以二十余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国内外多本知名医学期刊上。她曾在国际权威核心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血糖控制新指标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联系,推动将TIR纳入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控体系。在另一篇发表在《中国糖尿病杂志》的论文中,她深入探讨了血尿酸(SUA)水平与泌汗功能障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性,为早期识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高危人群提供了新视角。在研究过程中,刘春燕和团队成员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从患者的筛选、数据的收集到结果的分析,都力求精准无误。她深知,科研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刘春燕医生不仅在科研上追求卓越,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她常常与团队讨论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患者的治疗中,为患者带来实际的益处。她重视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分享,她深知医学的进步,不仅离不开科研的创新,更离不开医学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她正积极参与到课题《临床内科学建立跨院联合虚拟教研室的探索》之中,通过开展远程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虚拟教研室的功能和应用范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以便让更多医生能够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和科研进展。

  刘春燕医生深知,培养年轻一代的医学人才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因此,她在虚拟教研室中融入了她研发的“内分泌学线上教学平台”,该平台特别设置了整合病例库与模拟诊疗系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指导。她深度参与了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目前已有众多年轻医生通过该平台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强了科研能力。此外,她还积极推动虚拟教研室与实际临床工作的紧密结合。她鼓励医生们将虚拟教研室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诊疗中,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她还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医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虚拟教研室的功能进行优化。

  从临床诊室里的细致问诊,到实验室中对数据的反复核验,再到虚拟教研室的教学创新,刘春燕的每一步都围绕着“让患者获得更好诊疗”这一初心。未来,她将在糖尿病科研之路上继续深耕,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不断推动着糖尿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