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8日电(李佳佳)近日,由“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发起覆盖全国的中国国内首个居家眼压监测公益项目“长青计划”顺利启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作为此公益计划的发起召集人出席“长青计划”启动会。
“长青计划”旨在践行“健康中国 2030”对慢病管理“智慧化、家庭化”的升级要求,构建“筛查-治疗-随访”全周期的眼压监测体系。此前,居家眼压测量因设备成本高、非便携、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普及。本次公益活动通过“免费用机+专业服务+AI 赋能”的组合模式,打破用户居家测量的经济门槛,又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填补国内动态眼压数据库空白,为推动中国青光眼诊疗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预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作为排名全球首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中国
青光眼患者人数已超2100 万,且呈现“高致盲率、低知晓率、低管理率”特征——据《青光眼综合防治蓝皮书》(2023)调研,仅36.1%患者能按时复诊,70%患者无法自主感知眼压波动,33.21%的专科就诊患者甚至不了解自身“目标眼压”;更关键的是,研究显示51.7%的青光眼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17:00后的非门诊时段,传统“门诊单次监测”模式不仅漏诊关键峰值,更难以捕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的夜间眼压升高现象,成为延缓视神经损伤、避免视野恶化的核心瓶颈。
“长期动态眼压数据的缺失,让医生无法精准判断患者的眼压波动规律,更难制定‘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孙兴怀教授指出。与此同时,中国青光眼诊疗还面临“个体化适配不足”的挑战。
“‘长青计划’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患者用得起设备’,还在于‘让数据产生临床价值’。”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晶晶教授分享到,通过家庭式眼压管理,医生不仅能精准掌握患者的眼压节律(如青光眼患者多在深夜/清晨出现眼压高峰),更能评估降眼压药物的“夜间效应”“长期疗效”,避免因“漏测峰值”导致的用药误判。
据介绍,为切实破解青光眼患者的居家监测难题,“长青计划”创新性推出“公益期免购”机制:凡是确诊青光眼患者(含闭角型、开角型、继发性、先天性等)、治疗期患者(药物/激光/手术后),青光眼高危人群(高度近视、长期使用激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或者关注眼健康的人群,在签署公益活动协议后,无需购机,即可在二年内免费使用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居家监测眼压。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同步引入国内首个青光眼 AI 垂直模型“小青”,为参与者提供全周期智慧化支持。作为“长青计划”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小青 AI”可协助用户根据云端平台的居家眼压数据生成的24小时/周/月眼压曲线,识别“晨起峰值”、“夜间升高”等异常波动进行数据智能分析;并可以通过患者端交互服务,支持科学答疑(如“眼压值偏高怎么办”“如何正确测量”)。
据了解,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目前已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20余家三甲医院的视光中心或外延药房。启动会后,首批2000台海思微眼压计将陆续发放至全国参与者手中,惠及中国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
作为该公益项目的设备支持方,海思盖德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青光眼患者群体的创新科技公司,拥有全病程解决方案,产品覆盖监测、治疗,业内领先。目前拥有上海、苏州、南通三大基地,获评2023、2024年度“潜在独角兽”企业等荣誉。公司已成长为微创青光眼赛道的头部企业。企业开发的“小梁网超微支架引流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小的III类植入体之一,于2024年2月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绿色通道。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该领域产品的空白。“我们希望以‘长青计划’为起点,让国产创新家用回弹式眼压计走进千万家庭,用‘科技+公益’的力量,守护每个患者的光明,践行’用我们每一分努力,呵护患者每一线光明’的承诺。” 海思盖德全国市场总监张龙表示。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