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4日电(记者 陈静)特应性皮炎(AD)被称为皮肤科“头号顽疾”。皮肤瘙痒反复发作,忍不住抓挠导致皮损,甚至令人难以入眠。有些患者的病程可长达十年以上,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与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石磊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AD所造成的剧烈瘙痒,可导致患者年平均睡眠时间减少超过500小时,不少中重度患者会出现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带来经济负担。”
9月14日是世界特应性皮炎日,一场由中国AD之家和AD康复关爱社区发起的“AD自由π∙刷新朋友圈”活动在上海开启。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齐聚一堂,交流病情症状与疾病管理的经验。许多患者道出心声,“脸上、脖子上、手臂布满了皮疹,频繁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让我自卑难堪,甚至回避社交”“孩子因学业压力诱发皮炎,夜间瘙痒难忍,睡眠严重受影响”“反复发作,看不到尽头”……
据悉,AD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仍难以彻底治愈,需要进行长期管理。AD传统治疗目标以“皮损控制(EASI50/75)”为主,然而在实际诊疗中发现,传统治疗存在局限,部分患者认为不痒、皮损大部分清除就是好了,不用再吃药、涂药,忽视其慢性复发性的疾病本质,从而陷入“复发-缓解-复发”的循环困境,导致AD治疗不足,尤其多数中重度AD患者仍存在明显疾病负担。

面对AD患者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国际专家提出最小疾病活动度(minimal disease activity,MDA)的概念,旨在优化AD的治疗管理,制定系统治疗的疗效标准。MDA整合了皮损、瘙痒等多维指标,为医患提供了明确、可量化的治疗目标,推动AD诊疗从EASI75向EASI90、瘙痒完全缓解等高阶标准迈进。石磊告诉记者,MDA量化了AD诊疗标准,将AD治疗从传统的“有效”推向“达标”管理新阶段。MDA是基于医师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所制定的AD更高治疗目标,帮助患者实现EASI90(皮损几乎清除)和NRS0/1(无瘙痒或几乎无瘙痒)。
“AD患者应尽早启动达标治疗,实现有效控制,达到一定程度的治愈,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造成对身体系统损害,引起心理障碍。”石磊教授指出:“对于中重度AD患者,治疗方案不应仅由医生决定,而需结合患者意愿共同决策。”这位专家指出,只有将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制定出可持续且高效的治疗路径。他说,如今,随着生物医药水平提升,借助小分子靶向药,大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瘙痒完全缓解,皮损几近清除,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据悉,小分子靶向药通过抑制JAK1信号通路,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从而改善皮肤炎症和瘙痒症状。石磊举例,患者头颈面部皮损清除后,颜值提升了,不再害怕抛头露面;瘙痒缓解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白天状态好了,工作、学习等日常表现更加专注;全身皮损消除后,不再因外貌问题而自卑,逐渐恢复自信,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临床上有不少AD患者为老年人。他们的基础疾病多,相互影响。对老年患者,医生会更多考虑安全性,为其用小分子靶向药时,医生会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排除恶性肿瘤、结核病、血栓风险。排除相关风险用药后3个月到6个月的时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复查。
对于老年人预防AD,石磊表示,老年人皮肤干燥,应多用润肤露;夏天避免待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穿棉质衣物;避免喝酒等。(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