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9日电(陈静 喻文龙)29日,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护士站,50多岁的龚女士用非洲菊、香槟玫瑰与尤加利叶和向日葵创作了插花作品。“舒主任,送给您,这盘花叫‘向阳而生’!”龚女士说。
谁能想到,在九个月前,这双手连水杯都握不住?正是笑容温暖的舒锦主任,用一套特别的康复方案,包括: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脑机接口训练等,让龚女士重新拾起插花的爱好,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据悉,去年深秋,龚女士突发脑卒中,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她曾靠一双灵活的巧手,创作出美丽的插花作品。生病后,她连握住一个水杯都变得无比困难,翻个身需他人帮助。
“康复不仅是让手脚能动,更是让它重新回到热爱的生活中。”舒锦说。这位专家带领她的团队为她做了全方位评估:功能性检查、偏瘫手功能评定、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舒锦主任还运用了表面肌电技术,为龚女士的左上肢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她左上肢伸指、握拳的肌电信号仅在 10uV 左右,且分辨不清。

在舒锦主任的精心安排下,龚女士开始接受了一系列先进的康复治疗。其中,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的使用,为龚女士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副带传感器的“第二皮肤”,能够通过肌电信号捕捉龚女士的动作意图,辅助她的手指完成屈伸动作。
“集中精力,想象捏着一个小皮球,对,就是这种感觉。”在舒锦主任的指导下,龚女士逐渐掌握了使用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的技巧。当龚女士第一次用外骨骼举起水杯时,久违的笑容回来了。
脑机接口训练则进一步打通了龚女士神经与动作的“高速公路”。在训练中,龚女士头戴电极帽,盯着屏幕上自行车运动员的画面,用意念让屏幕上的自行车运动员动起来。舒锦主任在旁耐心引导:“就这样,想‘自行车骑得再快点’。”通过这种训练,龚女士的大脑神经被有效激活,康复进程随之提速。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龚女士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她已经能够用手部外骨骼康复装置辅助完成简单的物体移动,并且可以独立行走。舒锦主任欣慰地说:“真正的匠心,是让技术成为桥梁,让每个受阻的生命重新抵达热爱的彼岸。”在舒锦主任和她的团队帮助下,如今的龚女士再次拿起插花工具,开始创作。
作为静安区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舒锦主任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的发展。医院地处人口密集的彭浦地区,主要承担着辖区周围近 60万人的医疗服务。该区域老年人口比例较高,老年患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巨大。医院把康复医学作为学科发展重点之一,引进康复学科人才团队,带动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构建了静安北部地区成系统、有规模的康复医疗体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日,舒锦主任荣获2025年“静安工匠”称号,这位在康复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知识女性,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匠心和爱心点亮患者康复之路,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人性化的关怀,为更多像龚女士一样的患者带来希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