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国专家找到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关键突破口
2025年10月05日 18:5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5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5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脑部重大疾病领域获得一项突破性进展,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找到了关键突破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致死率高达45%的颅内急重症,患者发病时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症状,存活后常遗留认知障碍、瘫痪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该病在临床治疗上仍是一大挑战。在中医体系中,该病归属“头部内伤”“血瘀证”范畴,《灵枢・贼风》中“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的论述,早已点明“瘀血”是核心病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石氏伤科)国家重点学科、脊柱病研究所等高水平平台的研究团队在2020年首次发现 SAH后4小时内,硬脑膜淋巴管会将脑脊液中的血管外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打破“24小时后巨噬细胞清除瘀血”的传统认知,填补了历代医家对“瘀血”清除机制的论述空白。
      此次,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梁倩倩研究员、王拥军教授带领陈锦漫助理研究员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完整揭示了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后,如何参与并加重脑损伤的病理链条,为疾病治疗找到了关键突破口。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据了解,“伤科内伤”是伤科的重要内容,其中伤及头颅的损伤被称为“头部内伤”。上海石氏伤科历来注重从临床用药总结延伸至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作为石氏伤科传承基地的核心研究团队成员,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岐黄学者王拥军教授秉持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精髓,将中医临床经验与现代科研深度融合。两位教授认为,治疗“头部内伤”务必重视“气血兼顾”,在强调“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同时,不仅要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更要重用补气之药。施杞教授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创制的“益气化瘀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已被证实可有效促进脑创伤后颅内血肿的吸收,为团队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发。
      此次研究以SAH模型为研究“头部内伤”的切入点,深入探究脑-颈部淋巴结交互的分子机制在SAH脑损伤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是对石氏伤科理论的现代验证,更从分子层面诠释了中医‘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王拥军教授表示,团队将推动更多中医经典理论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研究。(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