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1日电 (陈静贾川琳)记者21日了解到,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肝脓肿”的李先生(化名),接受了抗炎、补液及穿刺引流治疗,却高烧反复、腹痛难解。困扰他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根鱼刺。
在上海,医生最终探索通过内镜取出了困扰李先生的根源所在——一根长约3.5厘米的鱼刺。这根鱼刺已深深嵌入患者的左肝组织中。
上海医学专家探索通过内镜直达病灶,微创、精准地取出异物。这意味着,内镜技术在跨腔治疗领域有了新突破,为未来复杂胸腹腔病变的内镜介入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半月前,李先生在没有明显感觉的情况下,不小心吞食了一根鱼刺。几天后,他陆续出现腹痛、发热、畏寒等症状,体温一度高达40℃。在CT检查时,医生惊讶地发现——肝脏左叶靠近胃贲门处,竟有一条细长的高密度影,形似鱼刺。鱼刺怎么会跑到肝里去?原来,那根鱼刺在吞咽后穿透了胃壁,从贲门区域“钻”入肝脏,引发感染与脓肿。
当时,当地外科医生评估后认为,要彻底清除异物,需要进行左半肝切除手术,但这对于李先生来说,创伤大、风险高,他难以接受。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主任告诉记者:“鱼刺位置非常凶险,就在贲门旁刺入左肝,紧贴大血管。”
“病程长、腹腔感染粘连严重,术中可能找不到鱼刺,一旦操作不慎也会造成内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周平红主任提出了个大胆的设想,能否通过胃镜,在食道管壁夹层建个隧道“开一扇门”,直接进入腹腔取出鱼刺?这个想法意味着要让内镜“跨越”胃壁的天然边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术前,周平红主任带领内镜团队按照术前CT检查,反复推演每一步操作路径,力求安全与精准兼顾,在手术开始前由团队蔡明琰副主任医师进行超声内镜精准定位,为建立黏膜下隧道指明方向。
在患者全麻下,周平红教授熟练运用内镜领域先进的“隧道技术”,为内镜“开辟”了一条直达病灶的微创通道。进入腹腔后,团队发现李先生的网膜与左肝脏紧密粘连。周平红主任立即与在场的肝外科、放射科、麻醉科医生共同讨论,结合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术中实际情况,判断粘连包裹团块处即为异物所在。经过耐心分离后,长约3.5厘米的鱼刺被完整取了出来。
手术历时3小时,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体温恢复正常,肝脓肿逐渐吸收。李先生免于接受高创伤、高风险的左半肝切除手术,保住了完整的肝脏功能。
专家提醒,民众一旦误吞鱼刺、鸡骨、牙签等尖锐异物,应尽早就诊,不可依赖“吞饭团”“喝醋”等民间方法自行处理。若异物穿透胃肠壁,可能引发胸腔大出血、腹膜炎、脓肿,甚至危及生命。(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