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 第二届主动健康上海论坛举办
2025年10月29日 13:5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9日电(许婧)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主动健康上海论坛近日在上海交大安泰举办。

  本届论坛以“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为主题,汇聚政府机构、学术界、科研单位及健康产业代表,围绕数字技术在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数智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主动健康理念落地、培育健康产业新动能凝聚共识。

  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致开幕辞。他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契合了数字技术重塑健康服务的时代趋势,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诊断和大数据分析等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工具革命,更深刻变革了健康理念和产业生态。他回顾了上海交大通过“医工交叉”“医理结合”“医文融通”等举措为主动健康研究提供的支持,并特别提及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ACEM)与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IPH)的“A+I”合作模式已取得的丰硕成果。

  交大安泰院长陈方若展望了未来学院与主动健康研究院的合作方向,表示学院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跨界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他表示,若将健康维护比作供应链管理,那么“治未病”是供应链的上游环节,通过调理与预防切断疾病源头;“治病”则是供应链的下游环节,针对已出现的健康“断点”进行修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强调,在管理范式变革的关键时期,探索经管学科和健康领域的创新结合,为重塑健康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提供了创新空间。

  大会主席、上海交大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代表主办方向各界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他深入解读了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的两个维度,即数字技术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辅助有效的自主健康管理。

  在主论坛环节,多位院士及专家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主动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助力主动健康”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回溯了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的演进史,将其定义为由感知(数据采集)、认知(算力与算法)和行动(执行)构成的强大工具,并对比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优劣。在此基础上,他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革命性应用: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仪表将人体健康状态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从而实现跨时空的健康监测与管理,以及通过构建个人健康数字孪生和AI健康教练,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他强调,人工智能正推动科学研究进入新范式,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数据驱动的全程健康管理新体系,真正赋能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在以“健康之光”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维生素D缺乏已成全球性健康难题。报告结合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光医学研究指出,维生素D难以通过饮食有效补充,而传统晒太阳方式因现代生活方式、衣物遮挡、空气污染及紫外线本身特性而变得低效;口服维生素D则因人体吸收代谢机制所限,存在效率低且超量服用有中毒风险等问题。针对解决维生素D缺乏所可能引发的多种健康危害,报告系统解析了接触式紫外无创光疗技术通过特定光谱调控人体维生素D合成的科学机制并介绍了相关小型化、家居化的医疗设备的研发情况。

  吴家睿在“大健康时代的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主题演讲中,深入解读了新技术浪潮如何重塑健康生态。他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跨越三个阶段:“互联网+”革命、数据要素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将从辅助决策走向自主决策,促进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融合,使预测性知识与决策成为主流,创造数字健康的新生态。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将依托智能体来自主产生创新的猜想、开发工具、设计实验,并结合进一步的推理来开展生物学研究。

  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席教授陈洛南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健康科学”主题报告中阐述了如何通过动力学系统理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表征生物系统,实现对生命动态过程的精准解析与疾病早期预警,为健康管理提供新型智能工具。他表示,未来研究方向将包括进一步验证“未病”表征体系、扩展基础模型应用、以及推动AI在数字健康中的产业化。

  本届论坛凝聚了三大共识: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健康管理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强化跨领域协同与系统集成,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健康服务新生态;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以上海为枢纽、长三角为腹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动健康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未来,交大安泰与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将持续深化 “A+I”合作模式,加强主动健康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和制度性创新,推动更多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构建数字时代主动健康新生态、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更大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