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3日电(张亨伟)在位于上海的和睦家医院手术室内,一次精细的呼吸内镜操作正在安静地进行。借助Ion形状感知支气管镜导航操作控制系统,医生通过患者自然的呼吸通道,对肺外周一处微小病灶实现了精准取样。整个过程中无需开胸或气管切开,显著降低了传统取样方式可能带来的身体负担。
“这项技术标志着呼吸内镜领域的重要进步,为肺外周病变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路径。”上海和睦家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湘芸在交流中谈到。传统肺外周病灶取样多依赖开胸或经皮穿刺,患者可能面临一定风险,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Ion支气管镜导航系统通过整合术前影像与实时导航技术,依托独有的形状感知技术,结合可向全方位180度弯曲的纤细灵活导管,能在呼吸动态环境中保持原有的位置及形态,辅助医生更精准地接近目标区域病灶。
王湘芸医生介绍了一个案例:一位40岁男性患者在体检中发现一处6mm肺结节,在充分沟通后,选择了Ion导航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镜微创诊断方案。术中结合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与局部病灶处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数月后已恢复正常运动。该案例也提示,现代微创诊断技术有助于患者在明确病情的同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据介绍,Ion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已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不少应用实例。截至2023年,美国已有较多病例通过该技术完成诊疗。有学术研究显示,该系统对肺部微小病灶具有较好的取样能力。
今年5月,上海和睦家医院引进了该导航操作系统并投入临床使用。“目前我们已将其用于外周的肺结节或者靠近纵隔的肺结节等复杂场景,力求在精准诊疗与患者安全之间实现平衡。”王湘芸医师表示,“技术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让患者真正获益,始终是医疗创新的核心。”随着全球肺癌关注月的到来,此类精准导航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更多临床场景,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支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