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4日电(谢梦圆 雯舫)“开创未来·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2日在沪启幕。国内外顶尖专家齐聚一堂,直面肺癌长生存、治疗安全性及耐药性三大核心挑战,围绕肺癌临床防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破局之道、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新进展等关键议题深度探讨,共绘肺癌诊疗创新突破蓝图。
论坛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Fred Hirsch教授担任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出任主持嘉宾。
吴一龙教授在回顾肿瘤治疗领域历程时指出,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崛起,彻底重塑了肺癌的治疗版图;而今,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T细胞衔接器(TCE)、肿瘤疫苗等新型疗法加速涌现,不断拓宽着治疗的边界。过去10年间,以复宏汉霖为代表的本土创新企业砥砺前行,为临床带来了斯鲁利单抗等疗效确切的“中国方案”,并持续布局创新管线。期待与本土企业深化合作,让中国原研药物走向世界舞台。

Fred Hirsch教授强调,肺癌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唯有通过国际合作与持续创新,才能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他高度赞赏中国医药企业在生物科技与制药领域的卓越成就。
复宏汉霖执行董事兼CEO朱俊博士发表了“中国创新升级:助力肿瘤全球化防控”的主旨演讲。他介绍,肺癌高居全球及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复宏汉霖作为深耕该领域的先行者,已成功推出9款上市产品,惠及全球超90万名患者。其中,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已在全球近40个国家上市;第4款自主开发产品贝伐珠单抗,则为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NSCLC带来了治疗新选择。未来,兼具ADC与免疫治疗双重疗效的PD-L1 ADC——HLX43,有望突破PD-L1表达限制,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而高亲和力EGFR抗体——HLX07,正为EGFR高表达鳞状NSCLC开辟一线治疗新路径。复宏汉霖通过丰富的在研管线,精准瞄准临床之需,致力于在肺癌领域实现多点突破。
复宏汉霖创新中心袁纪军博士系统阐述了公司的创新管线布局与战略展望:研发策略聚焦于抗体及其衍生物,涵盖了单抗、双抗、多抗及ADC等前沿药物形式。在三特性T细胞衔接器、HanjugatorTM ADC平台、HAI Club平台三大核心技术引擎的驱动下,公司已构建了多条中长期管线开发。在稳固管线基础的同时,HLX3901、HLX48等高价值项目将成为未来研发的重中之重。
在复宏汉霖美国首席医学官Ely Benaim博士的主持下,吴一龙、陆舜、Fred Hirsch、朱俊、袁纪军登台,围绕未来肺癌治疗的突破性方向、ADC药物的优势与挑战、癌症护理模式的创新变革、药物可及性的全球性难题、未来10年肺癌防治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度思辨。

学术报告环节,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Jonathan W. Riess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万蕊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嘉欣教授发布了他们分别从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他们还与王琳琳教授、梁媛教授、商琰红教授围绕免疫治疗的未来突破点、联合治疗策略的疗效预测、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优势人群的精准筛选、后续治疗路径的优化、ADC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核心议题,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为临床实践带来诸多启发。
针对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问题,乔治城大学伦巴第综合癌症中心Chul Kim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赵艳秋教授围绕“SCLC免疫治疗优化与未来探索”主题对话。专家们普遍认为:联合治疗可能是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的考虑重点;探索不同放疗剂量与分割模式在局限期SCLC中的应用,深化精准治疗研究,将是驱动SCLC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对获益人群的精准筛选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必将迎来实质性提升。(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