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高科技方面,中国很多理论创新或者市场创新,更多是集成创新,而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远远不够。高效能方面,效能包括效率、效果、效益。“能”指的是能力,包括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综合考虑。高质量则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实践者角度,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一是顶层设计和支持力度有限,低碳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投资成本大,技术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使得市场力量介入时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当前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还不成熟或成本较高,其推广与应用普及存在难度,仍待加强技术研发突破以降本增效;三是上海有大量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发展与保护往往在资源利用与效益权衡中存在矛盾;四是城市绿色转型需要专业人才培养和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但要找到更多投资项目,《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指导目录》仍需进一步向下细分,让投资有方向,能投、敢投。数字科技的发展会为绿色金融的流向不断指明道路,例如绿电消纳或社区更新、绿色智慧住宅建设等。但发展绿色生产力,一是要与世界打通“绿色”指标;二是也要不断进行制度突破,以城市绿色更新为目标,打通不同部门间的横向合作;三是要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加入。
新型储能作为一种“未来技术”,近年来也开始逐步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当前其储能技术已形成多层次应用:在新能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储能电站,在城市商业中心或工业聚集区设立小型储能电站,以此提升光伏等新能源利用率,并缓解配电区的电力压力。此外,还建立了两千余个光伏换电站以减少运输领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绿色金融是否能针对绿电消纳或电力交易等问题进行设计十分令人期待。
城市绿色发展的第一步是进行全面的碳足迹追踪与管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更加全面综合,城市管理除需要掌握企业耗能和碳排放外,也要对其供应链合作、降碳增汇等进行追踪、分析,对整个城市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碳管理与规划。碳管理数字平台接入城市智慧大脑,在全方位实现城市碳足迹追踪与管理的同时,一方面可为企业低碳转型推荐新技术以实现降碳提效,另一方面则可引导绿色金融助力企业发展。
打造可持续社区、提升公众参与度是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环,在此方面,“上海已经非常超前”,从垃圾分类到社区“循环市集”,社区场景的激活让民众认识到绿色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有很多创新的社区管理经验,“只有从社区开始,创造性地主动寻找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力量,才能使新的理念和力量从社区走向社会,消减社会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知成本。”
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寻找未来增长点的关键布局。这种趋势也助推整个产业链“集体出动”,形成“生态矩阵”。“我们去年开始进行海外矩阵布局,从而服务不同品牌的出海业务。基于多年数据化能力,成立AI研究院研发智能选号和自动化内容生成服务,助力品牌出海的营销效率。”“中国营销技术的革新快于许多国家,我们的方法论、模式跑得很快,许多品牌在国内通过这个模式已经沉淀了一套方法论,对于品牌来说看到海外新的机会点进而开拓市场。”
企业出海不仅要有产品或服务的独到之处,也需要强强联手与中国出海的其他伙伴或当地生态伙伴去合作。“不管是与国内企业抱团还是与当地生态企业抱团,其实都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打造生态的过程。”过去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在全球非常领先,在此过程中,移动互联网产品积累了大量好的产品和好的模式。“在非洲很多不同类型的,性能非常低的终端,我们适配可以帮助客户把音视频场景建立起来,这个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全球化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配置要素,实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要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网络,也要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布局跨文化市场时了解当地文化、使当地员工认同企业发展理念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关键。这也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曾面临的巨大挑战,本质上都是对陌生文化的了解以及融入。
从商品出海、产品出海到现在品牌出海,企业出海内涵在不断“升级”。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也在出海过程中体现出独特优势。“我们通过与最新科技和更新的生活方式结合,产品更具竞争力;通过文化赋能出海的游戏产品也更具延展性。此外,现在中国开放的政策也给企业增添出海底气。”
企业要想有长远发展还是要靠品牌建设,而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目前,由于技术红利等方面加持,诸多领域的出海尚属“蓝海”,未来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借助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科技力量,解决企业落地、发展等痛点。
第三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主题为“数实相长'元’生万物”,将对以元宇宙为代表的前沿数字科技的发展、创新、应用、监管及前景,以及当下如何通过“数实融合,以虚强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振经济和消费等进行深入探讨。
以“未来产业:鼎新与信心”为主题的第二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在上海中新传媒大厦举行,与会嘉宾探讨前沿技术变革趋势及其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与影响,并结合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上海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的部分细分领域展开深度探讨,进一步展望上海未来产业的未来图景。
首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以“数字科技:变革、跨越、瞻望”为主题,深入探究数字智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多重变革,如何跨越时间空间赋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对未来产业、未来技术前景的深层次洞见与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