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胡雨辰:用“智能制造”重构工业未来
2025年07月11日 14:3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1日电(范宇斌 郭文绮)步入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界”),入口处陈列着的众多荣誉格外醒目,讲述着一位“90后”青年的攀登轨迹:入选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带领企业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大界联合创始人、首席问题官胡雨辰。

  从带着“建造未来建筑”的初心闯入工业软件“无人区”,到如今通过自研软件RoBIM赋能多个大国重器行业,胡雨辰用10年时间回答着这些时代之问——

  “智能制造的未来蓝图要如何绘制?”“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空白该如何填补?”“新时代青年要如何更好践行使命与担当?”

  请听,他的回答。

  创业之问:探索智能制造的破局之路

  大界的故事,始于2016年。

  3位深耕数字化建造领域的年轻人,聚在100平方米的车库里,满脑子“做建筑”“塑地标”的想法层出不穷。但先找上门来的,是大手一挥下了订单的客户,“你们会做机器人?来帮我造个音乐节的摇酒机器人”。

  项目做完反响不错,次年胡雨辰一行受邀参加创客大赛。没做过多准备,带着一份可以说是简陋的PPT,他们借此机会阐述了想让“建筑制造更加自动化”的初心。

  结果谁也没想到,“叮!”第一笔投资款闪电到账。原本只打算继续接单模式的年轻人,一下子被架了起来,“战吗?战啊!”“我们要让机器人盖房子”“来造未来建筑吧”。从学生时代就深埋心底的野心,在这一刻破土而出,就此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当时,国内建筑工程高度依赖老师傅“看一眼就能切”的经验手艺,设计图纸、生产设备与工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大界瞄准的“未来”,正是要攻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让机器人“理解”并执行复杂的制造任务。为此,胡雨辰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推出了中国首款柔性制造工业软件RoBIM。

  一款工业软件如何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胡雨辰坦言,团队早期与投资人沟通时,常因认知差异碰壁;甚至有专家认为,“非标构建自动化耗时太长,不划算”。

  但当人们走进大界的智造产线,便会颠覆传统认知——工人师傅轻点屏幕,上传的图纸被RoBIM瞬间“读懂”。然后,一切动起来了。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快速扫描被移动到位的型钢板材,采集三维数据后进入切割流程,几分钟内,所需构件便精准成型。

  这与上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离线编程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过去需要技术专家现场开发,机器人再按预设指令执行;如今,切割、打磨、焊接、喷涂等核心工艺,几乎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人力投入大幅缩减,产能却呈指数级提升。

  “图纸理解是第一步,关键是串联加工工艺。”胡雨辰解释,大界做的,就是把工人师傅几十年累积的“手感”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工艺库,让机器人实现“看懂图纸→识别特征→调用工艺”的全闭环生产。正如胡雨辰所说:“我们无需预知产品形态,只要工艺可行,就能生产。”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机器人从“执行指令的工具”进化为“会思考的工艺大师”。智能制造的未来,似乎正从模糊的愿景,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创新之问:永不停歇的技术研发之路

  “坑!”回顾RoBIM的研发,胡雨辰用一个字概括了所有,“从0到1,就是不断踩坑、填坑的过程!每个坑都是新的技术挑战。”

  最初,团队连产品设计都只能全凭想象:没有可借鉴的样本,就自己定义需求;没有成熟的技术路径,就拆解出“感知-规划-执行”一体化路线;传统软件只能处理标准化模型,他们就逼着软件学会“自主思考”。

  不同于互联网产品“快速试错”,工业软件的迭代更“慢”,需要市场多年培育和万亿数据沉淀。胡雨辰早早就给团队打好了“预防针”——这款产品注定会被反复推翻。“迭代至今,每个版本都是一次新的产品重建,累积代码应该已有两三千万行。”

  技术的突破只是起点,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1到100”。

  RoBIM在发展过程中斩获了无数荣誉,还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2022年,胡雨辰决定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深耕行业场景,研发落地产品。产品团队曾反对:“市场调研显示没前景。”他很坚持:“马车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汽车的出现,在技术尚未普及之前,客户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需求。”

  最终,胡雨辰召集了包含他在内的3人小组,用3个月时间造出了首个产品原型。

  然后,坑来了。

  依托该产品的首个交付项目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进行,信心满满的胡雨辰在项目现场遭遇了沉重一击,“我们太理想化了,以为软件能‘包打天下’,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同一块板材竟有7、8种不同切法,涉及外挂面、坡口宽度、钝边高度、坡口质量等,还需保证坡口角度和形状正确。”

  为了“补课”,研发团队直接驻场六个月,带着机器人跟工人师傅学手艺、调参数,逐一攻克问题。最终交付的RobimCut智能坡口切割方案,成功解决了工件来料偏差大、工装定位难、人工示教效率低、工艺经验依赖性强等难题,柔性适应产品的“按需定制”,实现上料、切割、打磨、下料的全自动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操作飙升6-8倍。

  如今,大界方案已走入更多行业:中建海龙钢结构焊接智能产线、中建科工钢结构模块化产品顶底架智能生产线、行业首创的山西煤机刮板输送机坡口加工产线、江南造船RobimCutProfile型材三维切割方案、中建铁投智能钢筋折弯机器人……“现在,可再难见到第一次那样手忙脚乱的场景了。”

  把梦想“焊”进现实的路,一走就是10年。同行的伙伴从3人壮大到了百余人,胡雨辰反而有点不适应,“平时光企业管理都忙不过来,合伙人常说我像‘狗皮膏药’,哪里需要贴哪里。”但即使再忙,他仍坚持跟进每次产品迭代验收、研读最新的行业论文。

  “其实我的性格偏稳健防守,创业多少有点违背理性,当时到底还是想做创新的念头占了上风。”再谈起最初的创业选择,胡雨辰笑了,眼中透出一丝怀念和热切,“希望未来能更多回归产品一线,专注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上。”

  当年是渴望创新的感性推着他往前,现在是热爱挑战的初心不曾改变。那个想“造未来”的青年,还在。

  青年之问:“多面角色”的使命担当之路

  走出大界,胡雨辰开始在不同场合“切换角色”——

  高校课堂里,他是“传道授业者”。“本来我有个选择,可能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2018年,母校浙江大学向刚开始创业的胡雨辰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回校任教。而当时大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在苦苦寻觅志同道合的人才。一拍即合,胡雨辰的解法简单而果决:“我们合作,一起培养复合型人才!”双方达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折中方案:由大界在浙大开设智能建造课程,一线工程师担任实验导师,带着最前沿的技术实践走进课堂。

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界机器人智能设计与自主建造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大界机器人智能设计与自主建造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大界有一条教育业务线,专门负责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服务。”胡雨辰回忆道。从浙大起步,如今大界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覆盖“建筑老八校”,每年为制造行业培养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面向青年时,他是“科研分享官”。近年来,胡雨辰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校园讲坛、圆桌会议上,和不同领域的青年分享工业机器人的前沿技术、讲述新时代的科研精神。

  “大界员工也很年轻,平均年龄31.2岁,”在充满活力的团队中,胡雨辰看到了新一代的优势与挑战:“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没有条条框框,他们缺的往往不是创新精神,而是面对太多选择时,沉下心做事的定力。”对此,胡雨辰想送给青年们两个关键词:“等待与忍耐。”在智能制造的漫长征途上,他相信美好的事物终将在坚持中显现。

  建言献策时,他是“九三新生代”。2023年3月,胡雨辰加入九三学社。“和九三学社结缘,是我的‘蓄谋已久’!”谈起入社初心,他的语气不经意地扬起几分激动。

  在大二的一次实习中,胡雨辰得知所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前辈敬业的风采让他对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九三学社心生向往。而胡雨辰在浙大读书期间,时常会经过九三学社机关的办公地。每次路过,他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想法,何时才能往信箱里投出自己的入社申请书?

胡雨辰(中)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新社员学习会上讲述入社初心。
胡雨辰(中)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新社员学习会上讲述入社初心。

  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加入九三学社后,胡雨辰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组织活动,还受邀在九三学社第九届全国青年论坛和社上海市委中青年社员骨干培训班上作专题分享,与更多社员热切交流。

  这些“多面角色”的叠加,让胡雨辰原本满满当当的行程变得更加忙碌,但他表示,“只要邀请,我都愿去。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更是青年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这份“我愿意”的欣然承诺背后,还有着这样一个故事,“刚加入九三学社后,宝山区委布置了写社情民意信息的‘任务’,起初我毫无头绪,只能从身边小事写起,”凭借城市设计的专业经验,胡雨辰针对周边道路规划整治提出多条建言,他眉飞色舞地分享了后续的故事,“都是我揪心了很久、不吐不快的问题,后来看到道路施工调整的方向,就是我的建言思路!”

  这良好的开端和满满的“正反馈”激励着胡雨辰持续思考与分享,“期待为大家提供多一个方向的看法,既能帮助自己,也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在九三学社学到的,也是我给时代的回答。”

  耐心沉淀,终见回响。

  生产线上,构件鱼贯而出。它们有的组成摩天大楼幕墙的铮铮筋骨,撑起城市地标的轮廓;有的化身深海巨轮劈波斩浪,征服万里海疆;有的嵌入钻井平台的钢铁核心,在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有的构成核电站的安全壁垒,守护国之重器的脉搏;有的则在轰鸣的汽轮机中,将自然伟力转化为澎湃动力……这是专属于智能制造的浪漫。

  大界之名,喻以“透过机器人,看到智能制造的广阔世界”。胡雨辰与其团队,这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正在亲手书写中国工业的广阔未来。(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