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4日电(记者 缪璐)当消费者俯身查看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身份证明”——副驾B柱铭牌时,困惑常油然而生。相比燃油车铭牌上发动机型号的详尽标注,新能源车的铭牌显得异常简洁:电机型号清晰可见,但关乎车辆“心脏”的电池信息,却悄然缺席。
“这款车配的是什么电池?”这已成为4S店和车主社群的高频疑问。然而答案常被销售人员的模糊话术所遮蔽:“都是达标电池,看电量(度数)和续航就行”。当核心技术信息沦为“盲盒”,消费信任的基石已然松动。
被隐匿的“心脏”:消费者为何执着于电池信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绝非普通零部件,它直接关联车辆的安全、性能、残值及长期使用成本。某品牌非公开召回更换电池时,车主质疑背后是否存在第二供应商的质量缺陷;当某品牌车辆发生事故后,公众迫切追问的核心正是电池来源。
车主社群中,对电池品牌信息的渴求从未停歇。信息的隐匿,折射出行业质量参差的现实,更在激烈的“内卷”中,加剧了消费者对“降价降质”的深度忧虑。
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显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均、正力新能、极电新能源位列前十。
在消费者潜意识中,自主电池品牌已形成隐形的等级划分,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梯队的是宁德时代,第二梯队包含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二线品牌,而二线品牌又优于其他三线厂商。
不同梯队品牌在价位与品质上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当消费者遇到同一车型混装不同梯队电池(尤其是一线与二线、甚至一线与三线混装)时,往往反应强烈,认为这与其付出的价格和期待的品质不符。
“盲盒”背后:厂商的考量与消费者的诉求
为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关键信息如此难觅?厂商自有其逻辑:多元供应链是成本控制与抗风险的关键,尤其在经历“缺芯”冲击后;不同供应商的电池均需满足统一整车设计要求,理论上性能“无差别”。
凯联资本行业分析师朱涛指出,电池混配在当前行业相当普遍,尤其对于热销车型。主机厂在电池等能实现参数标准化的部件上选择多家供应商,旨在平衡供应商关系、定价策略与供应链安全。主流新能源车型普遍存在电池混配现象,消费者对此也渐趋“见怪不怪”。
不少车主强调,混配虽可理解,但必须向消费者明确告知搭载的电池品牌及型号,毕竟不同产品的成本与市场认知存在差异。
朱涛举例说明:“若亿纬锂能与中创新航(同属二线梯队)电池混配,消费者反应可能平淡。但宁德时代电池价格通常高于二线品牌,用户自然不愿花高价却买到‘降级’产品。”
多位车主坦言,他们能接受混配的现实,却无法容忍销售环节的“信息模糊”或“虚假宣传”。“不同厂家的电池差异或许有限,但销售人员若不提前告知,无疑会对消费者造成心理预期与实际价值的双重落差。”
透明化:破局“盲盒”,迈向多赢
然而,这些基于传统生产思维的理由,在直面消费者(DTC)浪潮重塑汽车业的当下,已显滞后。当直营模式革新渠道、维修备件价格走向透明,行业正围绕消费者痛点进行系统性变革。电池信息透明化,正是DTC转型亟待攻克的下一城。
朱涛建议,车企应更尊重用户,赋予其充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例如,在动力电池配置上,可明确标注电池型号,将选择权交还消费者。尽管厂商眼中不同配置的电池参数差异或许不大,但清晰的信息披露能有效避免因认知误差引发的消费纠纷。
事实上,电池信息透明化非但不是负担,更能催生多赢局面。对主机厂而言,坦诚公布供应商信息可成为宣传亮点,减少售后争议。某些宣称单一电池供应商的品牌,无形中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另一种“降本增效”与口碑积累。
对产业生态而言,透明是二手市场与后市场繁荣的基石。成熟海外市场经验表明,清晰的电池信息让二手车定价更合理、保险服务更精准可靠,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活力。
对消费者而言,知情权保障是用脚投票的基础。消除“开盲盒”焦虑,让选择回归产品力本身,才能构筑坚实的市场信心。
从燃油车到电动车,车辆的“心脏”已由发动机变为电池,然而信息公开的标准却未能同步进化。铭牌上缺失的几行电池信息,暴露的正是新能源汽车消费透明度与产业成熟度之间的一道关键裂痕。
当产业高举DTC转型大旗,若连最核心部件的信息都无法坦诚相告,这场变革的诚意何在?信息透明的本质,是消费主权的回归。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不仅是续航里程与智能驾驶的角逐,更是信任体系与健康生态的构建。将电池信息堂堂正正写入车辆的“身份证明”,是行业走向真正成熟的必答题。(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