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数据为笔,算法作墨:王敏绘就空间能效格局
2025年07月16日 20:4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6日电(记者 缪璐)在当代建筑空间的多维叙事中,室内设计早已超越单纯的美学营造,演变为一场关乎功能、技术与可持续性的动态博弈。当设计师们在图纸上反复推敲动线规划与材质肌理时,有一位行业深耕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数据的暗河——王敏,这位以创新思维著称的室内设计专家,正以突破性的技术语言,重新书写着空间能效的方程式。

  回溯王敏的设计轨迹,如同翻阅一部不断加注批注的行业演进史。在商业综合体的灯火通明与住宅空间的静谧温馨背后,他总能敏锐捕捉到能源消耗的隐秘脉络。传统设计流程中,能耗评估作为后置环节介入,这种割裂式的操作模式,导致无数空间落成即陷入“高能耗困境”:某写字楼因空调系统设计缺乏实时监测,年均能耗比预期高25%,仅空调电费年超支80万元;商场里过度照明的“光污染”现象屡见不鲜,每度电的浪费都成为行业难以忽视的痛点。这些场景,在王敏眼中却是亟待破解的能效谜题——如何将节能基因植入设计的DNA,让空间在满足功能美学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解?

  一次对国内某大型商业中心的回访,成为王敏研发的关键转折点。该商业中心开业仅一年,因照明系统与空调布局设计不合理,年能耗费用高达预算的1.8倍。站在灯火如昼却空荡冷清的中庭,王敏注意到即便在非高峰时段,数百盏射灯仍全开,空调出风口对着无人区域空转。“设计不该是能源浪费的‘帮凶’。”他当即决定组建团队,深入研究建筑能耗机理。团队走访了长三角地区20余个高能耗项目,收集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运行数据,试图寻找设计变量与能耗之间的量化关系。

  历时两年,上千次算法调试与模型验证,“基于能耗监测技术的室内节能方案优化系统V1.0”终于诞生。这套系统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如同在空间中编织了一张精密的感知网,实时捕捉空调、照明、通风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数字模型。其独特的数据算法引擎,犹如一位严谨的能源分析师,精准解构能耗构成:从空调出风口角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到不同材质反射率对采光需求的改变,每一个设计变量都被赋予能量维度的权重。

  相较于传统设计依赖经验预判的“盲人摸象”模式,系统生成的三维能耗热力图,让设计师得以直观锁定空间中的能源浪费点,实现从“模糊设计”到“精准优化”的质变。为确保系统的准确性,王敏团队在实验室搭建了1:10的建筑模拟空间,对数百种材料组合、设备布局进行能耗测试。他们发现普通玻璃与Low-E玻璃在相同光照条件下,能耗差异可达35%,这一数据最终被纳入系统的材质能耗分析模块。

  在系统的运作流程中,设计与技术实现深度耦合。某文创园区项目便是典型案例:规划初期导入系统后,模拟分析发现原方案中庭玻璃幕墙的朝向设计,导致夏季空调负荷激增12%。基于系统提供的多方案对比,设计师调整幕墙角度并引入动态遮阳装置,不仅将能耗降低18%,更创造出光影变幻的独特艺术效果,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双赢。这种“数据驱动设计,技术赋能美学”的模式,颠覆了人们对节能设计的固有认知。

  该系统的行业价值,体现在对设计生态链的系统性重塑。材料供应商通过系统反馈的材质能耗数据优化产品配方,施工团队依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设备安装精度,业主借助可视化报告科学管理能耗——数据贯穿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绿色生态网络。截至2025年,该系统已应用于12个商业综合体与住宅项目,实现年均15%-20%的能耗降低,为业主节省超3000万元成本。正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评价:“该系统突破了传统能耗模拟的静态局限,为室内设计的能效优化提供了可量化、可落地的技术范式。”

  王敏的探索,不仅是对技术边界的突破,更是对设计师与使用者关系、建筑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诠释。在“双碳”目标引领的绿色浪潮中,这套系统如同点亮行业转型的灯塔,让节能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创造。随着物联网与AI技术的持续迭代,未来的建筑将拥有“感知呼吸、自主调节”的智慧——清晨,它能依据光照强度自动调整窗膜透明度;深夜,它可根据人流密度关停冗余设备。当数据思维真正融入设计的血脉,这场始于对能源浪费的深刻反思、成于代码与算法的革新,终将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绿色生命的载体。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与自然同频、与时代共振的生态有机体,在岁月流转中,永恒诉说着人与空间、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