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5日电(徐银)从“限什么材质”到“能否回到再生体系”,上海把一次性餐具治理的衡量单位前移到可循环、易回收、快降解这一硬指标序列: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25年7月31日表决通过的统领性法规将于9月1日施行,配套地方条例与法律责任同步发力,倒逼产业从材料口号走向工程化闭环。以“小纸杯、大环保”为代表的“纸基材料+水性阻隔涂层”技术路线,正在形成可验证、可复制的城市样本。
一、从“限材清单”到“回收适配性”:治理坐标系变了
过去的焦点常停留在“是不是塑料、是否降解”,难题却出在末端:进不了纸厂、难以再浆、无地儿堆肥,再好的口号也难落地。此次调整把“可循环、易回收”提升为准入门槛,把“能否进入现有再生纸体系”作为企业选型与执法检查的共同语言;同时兼顾易降解路线(如在规范条件下具备较快生物降解性能的生物基PHA),以“结果导向”促使设计、材料与回收端对齐。
二、法治与信用双约束:把倡议变为必须
时间表明确:9月1日起施行。路径清晰:地方决定与条例承接上位法,对违反一次性塑料禁限的主体设定1万—10万元罚则,情节严重可责令停业,并将失信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体系。硬约束不只提升违规成本,也把“逐步替换—按期达标—常态抽查”纳入治理日常。
三、专业方法学托底:一把量尺量到底
“可回收性”不是口号,而是指标。国际上,CEPI《纸与纸板可回收性实验室测试方法》(V3)与4evergreen《纤维基包装可回收性评估协议》已将“打浆—筛解—成纸—指标评估”标准化,可直接用于企业的再浆与回收性报告。与这套方法学对齐,能把“可回收”从主观表述转为可检、可比、可审的技术事实。
四、技术路径清晰:纸基材料配合水性阻隔涂层
传统PE或PLA淋膜纸杯在再浆环节分离困难,容易被末端系统拒收;“纸基+EPP水性阻隔涂层”方案在耐水、耐油、热封与印刷适性上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可按“普通废纸”路径进入制浆再生流程,减少筛渣、提升纤维回收率。随着上海都佰城(DBC)、金光集团(APP)、巴斯夫(BASF)、立乐科技等产业链协同推进,相关路线已由实验室验证迈向量产与场景化应用。
五、政企协同的“上海做法”:从样品到体系
以上海为策源地的“零碳循环纸杯先行者联盟”,把材料商、造纸企业、转换商、品牌与回收端装到同一张桌子,明确“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闭环任务书。在近日的上海国际餐饮外卖包装展上,水性阻隔纸杯成为焦点:既有性能与食品接触合规文件,也有再浆测试摘要与回收端对接方案,标志供给侧从“展示产品”转向“交付体系”。湖南立乐等企业展示的一次性纸杯水性阻隔涂层产品,把“可回收”进一步变成可复制的生产实践。
六、国际对标:同频但更工程化
欧盟通过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新规,以可回收性与“设计促回收”为主线,并与EPR费用挂钩;北美已有数十家造纸厂公开接纳纸杯进厂再浆,端市场“接货力”持续扩容。相比之下,上海在城市尺度把目标、执法、信用与回收端协同打成“一张施工图”,更利于在超大城市内形成规模化、一致性的执行力。
七、风险与纠偏:防止“伪环保”和路径依赖
要警惕“名义可降解、实操不可回收”的错配,避免把末端压力转移给焚烧与填埋;也要防止以“换材即达标”替代“体系合规”。治理要义在回收端真实承接与再生利用的数据闭环,而非材料标签的再包装。
上海“有为环保”的价值,在于用可量化、可验证、可复制的工程路径解决真实问题。把“可回收性”写进规则,把执法与信用做成常态,把技术与产业协同落到供给端与回收端,上海为一次性餐具治理提供了一个专业而务实的样本。让“小纸杯”跑完全程,才能以最小综合成本实现超大城市的减塑、促循环与降碳的全国政策参考样本!(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