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9日电(记者 许婧)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教授提出,中国需重新认识非洲。“我们必须以真实客观视角重新认识非洲,以打破西方的虚假非洲叙事传统,打碎西方的非洲滤镜,还原出一个生动多元立体的非洲。”
孙宜学表示,非洲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活跃的科技创业生态,城市现代化程度远超想象。近年来,非洲的安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既面临传统冲突的延续,又涌现出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和大众需要更客观评估非洲安全问题,超越“高危大陆”的刻板印象,通过精准分析、本地化策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把握发展机遇。
中国对非投资已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合作等,显著改善了当地民生,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0%。
与此同时,非洲当代文化影响力已强势崛起:尼日利亚瑙莱坞电影产量已居全球第二,Afrobeats音乐风靡欧美,南非作家库切获得诺贝尔奖,加纳的Kente布料、肯尼亚的Safari风格成为全球潮流,非洲青年文化展现活力。 中国对非洲文化的认知必须同步加深,才能不断深化民间交流,把握文化产业合作机会,促进中非文化融通。
孙宜学认为,中国必须内外兼顾,重塑中国非洲形象。对内,要打破国内公众对非洲的刻板印象,通过教育、媒体、文艺作品中的非洲叙事展现真实的、多元的非洲。对外,要与非洲乃至世界共同讲述“南南合作”故事,强调平等互利,避免重复西方的“救世主”叙事,突出“非洲自主+中国助力”的发展模式。
重塑中国非洲形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创造各种机会,让中国人直面真实的当代非洲,既引进来,也走进去。同时需要通过中非媒体多客观报道非洲的多元面貌,中小学教材增加非洲历史与现代发展内容,不断扩大留学生、艺术家、智库学者互访,支持中非合拍电影、音乐合作。作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力量,在非中国企业应强化本土化叙事,更透明直接地宣传对非洲就业、技术转移的贡献,而非仅强调“援助”。 学术界则应加强非洲国别区域研究,既要形成非洲整体观,更要聚焦国别区域差异性,精准施策。
“中国重新认识非洲,是中非文明对话的必然。唯有如此,中非关系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孙宜学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 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