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4日电(记者 缪璐)6月2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人口老龄化与金融发展论坛暨《应对老龄化金融战略论丛(第二辑)》新书发布仪式在天华校园举行。
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十多家养老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二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多家嘉定区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会议。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常务副校长龚春蕾教授代表天华学院欢迎和感谢各方嘉宾莅临。她指出,应对老龄化是一场需要“全科医生”的系统工程。天华学院将坚守应用技术型的定位,充分依托自身20年来所积累的“人工智能+教育+健康+商科”的学科专业矩阵,交叉赋能产学研各方在政府指导下,以“问题导向”聚科研合力,以“开放共享”促成果转化,让“理论高度”接上实践的“地气”,与行业伙伴共享资源、技术、人才共育的成果。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周文、上海市嘉定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浩平、会议合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悦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报刊分社副社长杨林成到会致辞,充分肯定论坛和论丛的理论价值与传播科学理念、提供政策依据、指导产品创新等实践意义。
《应对老龄化金融战略论丛(第二辑)》新书发布仪式后,论丛总编、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校长、商学院院长程葆青教授致辞感谢论丛创刊以来各界领导和专家的无私关怀和鼎力支持。她指出,论丛第三辑将深耕三大方向:深化养老金融理论体系研究、探索科技赋能创新、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路锦非教授发表了“普惠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讲。路教授指出,普惠养老金融服务包括既老群体、备老群体和代际共享与协作的金融需求,通过充实资产基础和树立备老理念,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战略。路教授介绍了中国普惠养老金融中心推出的“中国养老金指数PIC”“中国养老金规划指数”和“中国居民养老金指南”等研究成果。路教授高度肯定本次研讨会和论丛发布,并提议两家高校在养老金融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进行全方位合作。
会议中场阶段,参与嘉宾共同参观天华学院养老服务实习实践基地、济华颐养院。该院负责人赵卫平向嘉宾介绍了这座大学中的养老院“一切为了老人”的服务宗旨和整合多元功能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
在养老产业专题中,上海市民政局原社会福利处副处长、一级调研员、上海开放大学特聘教授张凡、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原秘书长王鸿根、上海瑞福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传福和遐福养老院总经理蔡琦,以及论丛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授郝勇、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教师郭臣鑫,围绕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概念关系与发展历程,提出养老产业的特殊性需要管理者根据不同场景制定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和提供金融服务。
在养老金融和服务专题中,来自一线的专家共话养老与金融的供需匹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副行长唐海杰详细解释了建设银行养老金融的服务体系,并结合嘉定区的具体实践提出搭建金融与服务互通平台和一站式提供“养老金融+”的构想。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副镇长施利平、平安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业务部副总经理彭南刚、友邦人寿大健康部居家养老负责人雷文瀚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端分析了产融结合、跨界创新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巍教授提出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国家队和民间力量应做科学分工,既差异化满足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又利于培育健全的市场机制。
论坛第三个专题为养老财富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上海中心风险总监叶德良对个人养老资产积累提出长期主义和稳健致远等建议。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财富管理师何国亮提出养老金投资策略要坚持适当性和长期性,论丛作者、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赵恒博士提出扩大可投资范围和加强投资者教育等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普惠养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林义教授指出,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应遵循养老资产缺口诊断、养老金投资规划、专业配置咨询等步骤后再做投资决策。
在研讨问答环节,观众和专家们展开了热烈和生动的“快闪”式交流,问题涵盖了“怎样评价当前养老金理财产品持有率偏低的现象”等诸多热点和难题。

论丛总编、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校长、商学院院长程葆青教授发表闭幕总结致辞。程葆青指出,本届会议是一次思想盛宴和合作盛会,也是天华学院养老金融研究升级和跨界合作的新起点。期待携手社会各方共同写好、演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大乐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