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青年学子学术探索成破解社会治理“金钥匙”
2025年06月30日 09:4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30日电(高志苗)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消费券如何大力“劝”消费?——基于长三角地区41座地级市8505名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斩获上海市特等奖。

  获奖的背后是一场从校园课堂到社会考场的生动实践。2025年,华东师范大学一支本科生研究团队以长三角地区为样本,走遍41座地级市,通过8505份问卷调研、82份政策文件分析及57场深度访谈,为政策优化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解决方案。

  扎根实地:万公里行程里的民生洞察

  “从课堂到市井街巷,真正的问题永远藏在调研一线。”团队负责人吕阳明谈及研究初衷时感慨道。为摸准消费券政策的“脉搏”,团队成员背着电脑和问卷,穿梭于上海弄堂、南京街巷、杭州商圈,累计行程超万公里。在马鞍山的工业区,他们发现制造业工人更青睐“满减规则清晰”的零售券,对文娱券接受度低;在苏州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85岁的张阿婆指着手机屏幕直言:“政务APP抢券,我们根本弄不来。”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成为破解政策堵点的关键钥匙。

  调研过程中,团队采用“大数据+小样本”双重验证模式:一方面通过大语言模型分析长三角41城的消费券政策文本,发现当前政策目标多为短期刺激,缺乏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深入商场、社区、工厂,用8505份问卷构建消费行为数据库,关注消费者使用消费券过程中的行为动机与心理机制。

  跨学科破局:当行为经济学遇上机器学习

  面对消费券核销率不足的情况,团队创新性构建“双重结构”理论模型——将行为经济学的“损失厌恶”“胜利者效应”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将消费者划分为“风险规避型”“精打细算型”“预算约束型”“热情消费型”四类群体。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他们证实单张消费券金额与消费倾向呈正相关,而“少量随机”发放能显著增强消费者的稀缺感感知。

  在上海某社区的试点访谈中,团队发现70岁的李爷爷因“怕浪费”囤积了3张消费券,却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始终未使用,推动团队提出“适老化信息触达体系”。为验证理论假设,他们开发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大量消费记录进行训练,最终得出一系列最优发放策略。

  精准施策:研究成果落地的“双向奔赴”

  “政策优化不能停留在论文里,必须走进政府决策和百姓生活。” 团队与各地政务部门沟通交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试点方案。在南京,“跨品类消费券联动”机制让老年群体参与率有效跃升;在马鞍山,“零售 + 小额文娱”组合券使低收入群体使用热情高涨。

  这种“学术研究—政策试点—效果反馈”的闭环模式,赢得了学界与政府的双重认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评价:“他们提供了从人群画像到操作指南的完整链条,让消费券政策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目前,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纳入长三角多地政策动态评估体系,未来,他们将筹建“动态人群分类数据库”,进一步推动政策与消费心理的精准匹配。

  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用行动证明,青年学子的学术探索,可以成为破解社会治理的“金钥匙”。正如团队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挑战杯的舞台终会落幕,但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民生需求的学术追求,永远在路上。”(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