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30日电(记者 许婧)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表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确立以后,未来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但要保证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在借鉴历史经验时就需要突破这种“实用性”依赖,警惕并逐渐抛弃实用主导向,整体建构学科体系。
据介绍,国际中文教育的前身是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学科名称正式发布,客观上有助于消除围绕中文教育的名称之争,使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育具有了共同的内涵、外延,发展路径与目标,也使各国有关中文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更明确了对象,更便于国内其他语言与中文和谐发展。
孙宜学介绍说,自1950年清华大学创办首个对外汉语教学班以来,这个学科的发展始终以解决现实需求为导向:从服务外交需求的“使节汉语”,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商务汉语”,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催生的“职业汉语”等等。实践需求的紧迫性不断挤压学科理论建构的空间,阻碍了学科的独立性。
在他看来,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前景美好,但目前却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国际中文教育在推广中文的实用价值时,常常过度强调其“工具性”光环,中文被塑造成一把开启机遇的万能钥匙。然而,当实用主义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时,就会无形中削弱学科真正独立的根基。最重要的是,过度强调中文的实用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虽能在短期内扩大中文影响力,却可能使这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密码的语言教育沦为工具性存在,最终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孙宜学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当下呈现出三重表征:在教育目标上,过度强调“汉语搭台,经贸唱戏”的工具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将语言简化为交际符号;在评价体系上,片面追求HSK通过率。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很多中文学习者将中文视为职业加分项,以中文能力赋能经济价值,语言文化传承功能被严重弱化。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的更严重后果是:一旦中文附带的经济利益消退时,中文教育的存续基础就会随之动摇,实用主义中文教育模式的脆弱性,只此一点,即可感可触。
“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实用主义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确立后,若仍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就难免会出现结构性失衡。”孙宜学说,语言技能教学会被推向极致,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则成为点缀,更谈不上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独特、坚实、体系化的理论内核与研究方法的独立探索。在工具理性的挤压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成长空间仍会囿于实用主义窠臼,实践层面上看似红火,却始终在学术话语体系的深层次建设上步履蹒跚,长此以往,根基的浅薄就会制约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创新的高度与持久力。
他进一步解释道,语言是文明的载体,中文特有的“文以载道”传统,使其天然具有超越工具性的文化使命。甲骨文的象形智慧、诗词的意境美学、典籍的哲学思辨,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系。实用主义会剥离国际中文教育的这些文化内核,造成认知断层。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关系,淡化文化内涵的语言教学,本质上是对语言教育规律的背离;抽离了文化根基的中文教育,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孙宜学认为,着眼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要行稳致远,就要逐步突破实用主义思想,摆脱“依附性”历史困局,构建立体系统的新型教育范式。在价值维度,重视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将“理解中国”确立为核心目标;在实践维度,推行“语言-文化-思维”融合教学;在评价维度,建立包含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沟通力的多元评估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对话的新起点、新平台,只有超越实用主义的短视思维,回归“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将语言教学与文明传承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文化厚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的教育体系,才能使国际中文教育超越语言技能层面的“术”,深入中华文化思维与表达方式的“道”,真正成为连接中外的精神纽带,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持久生命力,国际中文教育也才能从依附性的“工具学科”蝶变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与独立学术品格的独立学科,中文和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走进人心。(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