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日(杨海燕)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中,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有一队”,凭借其在无线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这支由清华大学教授、IEEE Fellow王昭诚教授指导,汇聚清华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学子的团队,展现了我国在6G通信与感知一体化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
王昭诚教授在MIMO、AI赋能无线通信、通感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的长期积累为项目指明了方向,确保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性。其团队在工程实现与快速验证方面的独特能力,成为将理论转化为可行方案的重要桥梁。这种优势得益于团队成员长期参与的众多产业项目实践,包括来自华为、高通、中兴、都科摩、荣耀等头部企业的实际课题,这些“真刀真枪”的实战经历使他们能深入理解真实场景中数据与信号不完美的特点,培养出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定位关键矛盾并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基于扩散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这一创新在复杂无线电信号环境下展现出显著优势。面对无线信号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集规模有限等行业痛点,该方法通过对真实信号数据的底层分布进行学习,能生成高保真、多样化的合成信号样本。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数据增强方法难以模拟复杂真实信道的挑战,还克服了其他生成式方法存在的分布退化问题,使模型能够鲁棒学习更本质特征,从而在复杂动态无线环境中实现更优的识别性能。
团队构成的多元化为项目带来了独特优势。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两所顶尖高校的成员,虽然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凭借对无线通信与智能感知领域共同的研究热情,通过定期的跨方向研讨会和代码同步,确保了各模块之间的高效协同。这种跨学科的深度合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使团队能够将无线通信、机器学习和多传感器融合等不同领域的专长有机整合,在统一框架下迸发出新的创意火花。
在王昭诚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风格,团队瞄准我国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对高效可靠无线通信的迫切需求,将6G关键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实验室在波束管理和通感一体化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具有学术前沿性,更致力于为未来智能交通和无人系统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对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前景,团队特别看好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潜力。无人机群的管理与通信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对大规模设备连接、高可靠性、低时延以及精准感知提出了极致要求。团队在大赛中研发的信号识别与机器学习模型,通过融合多种先进技术,能显著增强系统在复杂低空环境下对干扰和异常信号的识别与抵抗能力,有望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实际场景提供核心底层技术支撑。
2025年“AI+无线电”挑战赛为包括清华北理工团队在内的众多创新力量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展示平台。团队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在无线通信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更体现了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潜质。随着这些创新技术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2025年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的相关信息以及决赛进度信息可进入大赛官方网站(www.airadio2025.com)。此外,也可通过黄大年茶思屋网站的“AI+无线电”挑战赛专题页(https://www.chaspark.com/#/s/2025airadio)同步查看。(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