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AI遇见档案保护 长三角档案保护技术专项研习班在沪开班
2025年07月02日 18:2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日电(许婧) 6月30日,“科技时代的匠心传承——长三角档案保护技术专项研习班”开幕,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多个省份的档案馆与高校文博场馆从业人员报名参加。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李仲谋、上海交通大学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主任陈晓俊作主旨发言和专题授课。

上海交大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建成至今已近5年,平台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力量得到有效提升。为进一步推动平台发展,传递档案保护的“匠心精神”,陈晓俊从工作实践出发,经过多年策划与打磨,总结凝练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档案保护系列课程”,于此次研习班亮相推出。

陈晓俊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档案保护工作者,既应严谨求实做好档案基础工作,也须与时俱进推动档案保护行业创新发展。他在发言中探讨了AI赋能档案保护的伦理风险、防范对策和工作路径,并表示希望凝聚与会专家的智慧力量,共同探索融合发展新范式。

陈晓俊分享了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后续课程培训中,他将就“多类型档案仿制策略及案例分享”与“档案保护业务设置与专业储备”进行授课。李仲谋做题为“从文物保护看档案保护“的报告,让档案保护人员能更清晰地了解文物保护行业的模式体系与特点,也从不同角度审视档案保护行业。

此次专项研习班为期五日,邀请业内代表性专家开设“纸质档案/文物病害检测指标与方法”“档案保存环境的监测与防控”“护修复实验室建设要求与常规配备”“字画古籍等装裱制式与难点择要(演示)”“纸质档案常见病害与修复技术(演练)”“多类型档案采集策略与案例解析”“多类型档案仿制策略与案例解析”“档案保护业务设置与专业储备”等共15节课程。

学员们纷纷表示,上海市档案馆张建明、上海交大博物馆李仲谋、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耿志杰等资深专家的授课不仅让他们对档案保护有了更清晰宏观的认识,也为业务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及文物检测与修复专家刘存良介绍纸质文物常见病害和常用检测手段,并指导学员们进行现场实操。人工智能与高保真技术采集领域专家张承与陈晓俊共同阐释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与底层算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档案数据采集与编辑工作中,为专业人员开拓了视野。环境净化与空气控制领域专家林金建从国家相关标准入手,介绍了档案保存环境的防治规范与要求,并针对空气运作原理与监测难点做了详细解析。上海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采琦与纸质档案修复专家孟晔采取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练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传统书画、古籍等装裱制式的难点与实用技巧。

在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的指导支持下,上海交大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于2021年正式揭牌成立,这不仅让学校的档案与藏品有了可靠的“诊疗平台”,也为学校在档案和文物保护领域与业界交流建立起了可靠平台。多年来,技术中心始终致力于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2023年5月起,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陆续与业内不同技术领域的多家代表性机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为学校充实了档案保护技术力量,在科学研发、新技术应用、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6月,上海市档案学会第九届保护技术专委会成立,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作为主任委员单位组建了本届专委会的全新阵容。202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档案局(馆)共同举办了“科技时代的匠心传承”上海市档案保护技术创新论坛,吸引了近百名来本市与其他各省份知名场馆与高校文博场馆的专业人士。

 

 

此次研习班由上海市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主办,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承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