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从个案攻坚到全域规范 静安城管为群众权益筑牢 “防护墙”
2025年07月18日 19:5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8日电(记者 陈静)“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钱追回来了,现在电梯换新计划终于能落地!”提起去年那笔失而复得的60余万元小区公共收益,沪上某小区居民李阿姨至今难掩欣慰。

  记者18日获悉,这起公共收益侵占案的圆满解决,既离不开江宁路街道综合执法队的一线攻坚,更得益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构建的“指导—执行—长效”全链条治理体系。据悉,“某物业服务企业侵占物业公共收益案”被评为2024年上海市行政执法“十大案例”。

一线攻坚: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啃下“硬骨头”

  2024年1月,一则“电梯老化待修却没钱”的居民诉求,让某小区公共收益管理问题浮出水面。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第一时间响应——两小时内抵达现场核查,三天内固定初步证据,一周内启动专项审计。

 

 

  “物业说有口头约定,业委会却称未履行业主大会程序。”参与执法的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回忆,面对8年收支账目的“糊涂账”,他们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逐笔核对,最终锁定某物业公司违规分成60余万元的事实。考虑到新旧法规衔接问题,街道严格按“从旧兼从轻”原则裁量,在责令全额退款后,对2019年新规实施后的侵占部分依法处罚8万余元。

  “街道能快速突破,离不开区城管执法局提前铺就的‘执法路基’。”江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坦言,从前期的法规培训到案件会商时的专业指导,区城管执法局的“后盾”作用贯穿始终。

 

 

 统筹指导:区城管执法局筑牢“制度堤坝”

  “基层执法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要做的是搭好框架、备好工具。”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来,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就在全市率先推出区局与街镇的案件会商联审模式,还与区法院、检察院等建立挂职交流、案件共商机制。这些机制在公共收益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协调区司法局开展3次法制审核,联动区房管局调出历年物业合同,指导街道规范审计流程,让每一步执法都经得起检验。

 

 

  在长期实践中,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总结形成“执法标准化+办案数字化+协作常态化”的治理框架。例如,通过“多格合一”平台,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置的闭环管理。“就像给基层执法队配备了‘导航系统’,既不会跑偏,也能避开障碍。”一位参与办案的执法队员形象比喻。

长效治理:从“个案突破”到“全域规范”

  案件办结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以这起典型案例为蓝本,推出系列创新举措。依托“贴心城管进社区”智慧云平台,实现非机动车管理、违建治理、公共收益等相关法律法规解读,线索上报等信息可“一键直达”,居民可通过平台反馈占绿毁绿、飞线充电、违法搭建、房屋装修等问题,相关线索将自动流转至属地核查处理。居民王老伯说:“现在有问题能快速找到解决途径,心里踏实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打造的“獬豸释案”品牌。每年执法人员都会走上舞台,通过情景演绎再现执法过程。在去年的活动中,公共收益案的办理故事让观众印象深刻。“原来执法不仅有力度,还有温度。”现场一位居民代表感慨。这项活动不仅成为总结经验的平台,更让法治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2025年的“獬豸释案”又有了新突破,设置四个赛道深化“贴心城管”践行为民初心、“绿色城管”守护生态底色、“平安城管”筑牢安全底线、“智慧城管”提高执法实效、“阳光城管”规范队伍建设等内涵,让更多优质案例从实践走向舞台,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从追回60余万元小区公共收益到构建全域规范体系,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用一个个扎实案例证明: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既要绣好民生小事的一针一线,更要织密法治保障的经纬网络。(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