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以 “打基础、强基层” 为核心导向,明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 —— 这一政策节点,标志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正式迈入 “重心下移、夯实基层” 的关键阶段。
作为 “健康中国 ” 战略的重要落地抓手,强基工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核心载体,直指 “大病不出省、一般疾病市县解决、常见病在乡镇处理” 的诊疗目标,为县域医疗体系升级划定了清晰路径。
在国家医疗战略的持续指引下,辉瑞多年来始终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同频共振,将县域医疗市场视为核心战略方向,持续深化布局。其核心目标,是将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与规范化诊疗方案引入基层,让前沿医疗技术真正下沉至县域,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创新药企不只是把药带进中国,更应成为中国基层医疗建设的同行者。”辉瑞中国广阔市场事业部总经理张建辉表示,辉瑞正加速从“产品提供者”向“体系共建伙伴”转型,通过药物可及、能力共建与数字化赋能,探索让创新更快抵达基层的新路径。
构建“健机制、升能力”的基层合作新模式
中国约有7.8亿人口生活在县域地区,这一庞大的群体构成了我国医疗体系的基本盘。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县域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偏远和边境地区受交通、信息和专业资源所限,优质医疗服务的覆盖仍存在不均衡。
在张建辉看来,强基工程的实施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 “里程碑式” 的政策支撑:“它精准承接了分级诊疗的核心目标,为县域医疗体系完善、优质资源下沉和基层救治能力提升提供了明确指引。” 而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同时解决 “有资源” 与 “能运转” 两大核心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医生能力提升和数字化工具赋能,帮助县级医院真正从‘能看病’走向‘看得好’。”
在肿瘤领域,辉瑞携手“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及“国家癌症中心”等单位,支持建立了服务于地市和县域肿瘤临床医生和肿瘤患者的平台——“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项目。项目以“标准引领—试点探路—全域覆盖”为路径,通过建立统一标准、构建质控体系、搭建远程MDT(多学科会诊)平台,帮助县级医院实现“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全国18个省份、1000余家市县医院,累计培训4000多名县域肿瘤医生。河南、江苏等地率先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癌症防治网络,实现了从“规模建设”向“高质量运营”的转变。
“高质量发展不在于建多少中心,而在于建出标准、留住人才、形成闭环。”张建辉补充说,“县域肿瘤防治中心”项目还将协同村医、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优化各自功能定位,助力国家“15分钟医疗服务圈”建设,让更多县域患者能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
多病种协同推进,打通县域诊疗“最后一公里”
从肿瘤领域的突破,到皮肤科、重症医学领域的协同推进,辉瑞正将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 “单病种项目” 向 “系统化能力共建” 延伸。正如张建辉所言,企业当前的核心方向,是协助基层医生在肿瘤、重症、皮肤科等重点领域实现诊疗规范的 “同质化”,同时探索慢性病的长期管理模式 ,“许多慢性病治疗仍处在初级阶段,真正关键的是长期规范管理。诊断只是第一步,持续的疾病管理与患者健康意识提升,才是决定最终疗效的核心。”
皮肤科领域的实践,正是这一思路的典型体现。辉瑞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共同发起 “特应性皮炎(AD)达标门诊赋能行动”。该行动精准聚焦县域皮肤科 “诊断准确率低、规范治疗率低、疾病认知度低” 的 “三低” 困境,以 “制定标准 — 培训医生 — 评估认证 — 树立标杆” 为实施路径,系统性推动基层皮肤科诊疗能力提升。
自 2023 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覆盖 179 家医院皮肤科,培训医生 550 余名,34 家医院通过联盟认证;荆州市中心医院的试点数据更直观印证了成效 —— 参与项目后,患者皮损面积明显缩小、瘙痒程度显著下降,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形成了 “医生能力提升 — 患者疗效改善” 的正向循环。
在重症医学领域,辉瑞协同地方卫健委及医疗机构推进重症医学中心建设,围绕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质控网络及人才培训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作。项目已在12个省份落地,覆盖600余家医疗机构,培训1500余名医生,为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建辉指出,这样的体系化建设并不依赖大量新增投入,而在于打通服务链条、形成机制协同。辉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推动建立以分管医疗副县长为负责人、卫健委、医保局、疾控中心及医院共同参与的县域协作机制,并在县人民医院设立运营办公室作为支撑平台。通过这一组织架构,跨部门协调更高效,项目推进也更具持续性。
与此同时,项目还在推动县域与地市、省级医院的上下联动,完善远程MDT和慢病管理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县域能看好病、区域能协同管”的新格局。
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赋能:让优质资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正在成为推动县域医疗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诊疗同质化是县域医疗提升的关键目标,而数字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张建辉表示。
“县域医院有不少优秀医生,但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患者出院后的长期管理。通过系统支撑和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工具能帮助医生更高效地管理患者,让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同质化。”张建辉说。
以肺癌患者管理为例,患者出院后需按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等节点完成随访。过去依靠人工记录和电话提醒,既费时也容易遗漏。如今,系统会为每位患者建立管理档案,自动推送随访提醒,明确检查内容和健康指标,由护士辅助执行,形成“人机协同”的高效模式。
“数字化并不是替代医生,而是释放人力。”张建辉介绍,“原本一名医护人员可能只能管理100名患者,借助数字工具,服务人群能扩大到500甚至1000人,同时保障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数字化的另一核心应用,是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和远程医疗,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在肿瘤、呼吸等领域,县域医院可通过远程连线与三级医院专家共同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医院,已通过远程MDT实现与一线城市同步的诊疗指导。县域医生还常主动为疑难病例组织多科室免费会诊,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增强沟通和信任。
“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由全国专家共同评估,就会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在本地完成后续治疗。” 张建辉的这句话,点出了远程医疗的深层价值 —— 它不仅让基层医疗实现了从 “看得上” 到 “看得好” 的转变,更在无形中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让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在县域完成诊疗全过程,为分级诊疗体系的稳固奠定了公众基础。
辉瑞的一系列实践,勾勒出创新药企在中国医疗体系转型中的角色进化路径:从单纯的 “创新药物提供者”,逐步转变为县域医疗体系建设的 “深度参与者” 与 “协同共建者”。“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医疗资源下沉,而是让体系真正运转起来。” 张建辉强调。
在这场由国家战略引领的医疗体系重塑中,越来越多县域医院正在完成从 “能看病” 到 “看得好”、从 “有资源” 到 “会运转” 的质变;而创新,正成为推动基层医疗提质增效的核心动能,让 “健康中国” 的宏大愿景,在县域大地上逐步落地生根。(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刘旭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