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舒享呼吸 卓越人生”为主题的中国重度哮喘精准诊疗圆桌论坛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瞿介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时国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汤葳教授,重度哮喘患者代表张女士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聚焦重度哮喘的精准诊疗与规范管理,探讨生物制剂等创新治疗方案带来的患者获益,推动诊疗方案向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呼吸疾病防治目标的实现,共绘中国呼吸疾病学科发展新蓝图。
重度哮喘危及生命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症关键
重度哮喘是指连续3个月及以上规范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并且针对共患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处理后仍未控制,或者在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降级时出现加重的哮喘。相较于轻中度哮喘,重度哮喘患者肺功能更差,更容易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较差,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症状加重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
张女士谈到:“重度哮喘曾严重限制我的日常生活,走快一点就喘不上气,无法像常人一样与亲友一起自在出游,生活质量一落千丈。此外,病情反复发作和逐年加重,使用激素治疗也难以控制,还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身体的不适与治疗中的挫折,让我倍感压力。原本期待退休后能安享生活,如今却连顺畅呼吸都成了奢望,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充满了无力感。现在,得益于生物制剂治疗,我仿佛重获新生,终于能够自在呼吸,享受自由的生活,可以去看遍祖国大好河山。”
汤葳教授表示:“大部分重度哮喘患者罹患的是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这是一种以气道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严重哮喘亚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哮喘2型炎症的重要效应细胞,与哮喘加重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近80%的重度哮喘属于SEA。而临床判断SEA并不复杂,只需进行常见的血常规检测,若血常规报告反复多次显示EOS≥0.15(单位:109/L),医生结合患者相关病史,即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为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

从控制到临床治愈 生物制剂改写重度哮喘预后新格局
当前,哮喘的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症状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但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病情仍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此,汤葳教授建议在维持基础治疗的同时,及早启用生物制剂干预。
她提到:“《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时隔五年重磅更新,首次提出‘临床治愈’可作为哮喘管理的更高目标,明确指出部分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后,若持续1年以上无症状、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无需口服激素治疗,即可视为达到临床缓解/治愈。这一突破成功改写了重度哮喘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汤葳教授特别强调:“即便使用生物制剂,若患者自行停药或随意调整剂量,仍会导致急性发作风险上升。因此,患者应遵循医嘱长期规范用药,才能避免治疗功亏一篑。”
构建呼吸学科发展新体系 引领重度哮喘规范化管理
时国朝教授在论坛中回顾了哮喘治疗的发展历程:“从医三十多年,我见证了哮喘治疗从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和全身激素,到吸入糖皮质激素,再到生物制剂的跨越式进步。生物制剂的出现,使临床医生得以追求‘临床治愈’的目标。除药物之外,疾病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瑞金医院成立了‘哮喘之家’俱乐部,通过宣教与随访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近年来,又建立了‘咳喘中心’,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院内外一体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全病程、持续的专业守护。”

瞿介明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呼吸学科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飞越式发展”,其三大核心进展包括:科研创新——从发病机制和药物机制出发,推动靶向疗法与新药开发;学科建设——以学科体系、人才队伍和行业生态为“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学科建设。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呼吸学科已从相对薄弱走向成熟强大,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临床转化——实现创新药物和科学理念的落地,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前沿的治疗方案。如今,我们不再是手中空无“武器”的医生,而是真正能够用科学改变患者生命的“战士”。

展望未来,在呼吸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创新研发的双重驱动下,以生物制剂为代表的精准疗法将推动诊疗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助力患者跨越疾病阴霾,迈向“舒享呼吸、卓越人生”的可期未来,为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蓝图增添精彩!(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刘旭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