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华理举办设计成果展和高峰论坛探索百年海派文化的数字化创新设计之路
2022年11月20日 18:4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0日电(许婧)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与创新设计工作室举办的设计成果展和高峰论坛,以及“海派红色文创”联合工坊开幕式19日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复合素质的高校设计人才,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一起加入进一步探索百年海派文化的数字化创新设计之路。

  数字展汇聚了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与创新设计工作室成立以来76项设计成果,主要围绕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图像研究等领域展开,包含产品设计、视觉设计、装置艺术等,展现了对区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和转化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呈现了在科艺融合的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在数字媒体艺术一流专业建设和工艺美院“双高计划”建设联动的阶段性成果。

  “海派红色文创联合工坊”依托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联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同打造。以红色文化作基调,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旨在发掘海派艺术与红色文化根脉相连的结合点,探索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海派艺术元素创新表达。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认为要加强多方联动,不断探索创新表达,“要以学校为主体,牵手学校和展馆、博物馆,实现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和记忆结合,创意和技术并重。”

  工艺美院院长仓平教授提出了 “文化上传承、设计上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提高技术,更要懂创意和文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当天,来自计算机图像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创新设计、数字艺术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以及来自工艺美院、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的各位专家,对如何以数字化手段繁荣海派文化,推进区域文化建设,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等各抒己见。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傅蓉蓉教授介绍,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与创新设计工作室以数字化的手段提取并分析海派绘画的风格特征,构建具有海派风格绘画的数字基因库,拓展区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海派绘画从优质美术资源转化为创新性设计资源,为海派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

  “如何找到一条快速通道使数字技术赋能海派绘画的传播?这是上海艺术与艺术教育界现在应该考虑的根本的现实问题。”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范凯熹教授围绕海派绘画发展的数字化传播新路展开发言,“当下,‘生成设计’这一‘新设技’,可能会给‘海派绘画的数字化传播’,带来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动力。”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结合运用生成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的优秀案例,就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下的艺术创意发表演讲,“目前设计类学生已经不能仅限于在设计学和艺术领域的训练,也需要加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更好为设计服务。”

  “在数字经济时代,作品如何变现,如何变成更有价值的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席涛教授提出了要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通过数字化手段或工具使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更好的可视化呈现。

  “文创设计”是什么?过去我们脑海里定义的文创设计或许只是跟主题相关的小创意产品,但在潮流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创设计已经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而是涵盖造像、造星、造物、造场的完整创意生态。”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丁伟副教授分享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实践案例,指出设计思维应该跟紧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教授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要深入传统又要脱离传统,海派艺术在当下更应不断探索传统与创新两者的关系。(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