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2日电(汤彦俊)7月12日,刺绣艺术家祝心聆新书《国风刺绣:我的创作札记》发布会在上海前滩新山書屋举行,主题为“永不褪色之名——以针线对话妇好”,诸多来宾在祝心聆创作纪录片和现场刺绣演示的情景下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氛围浓厚。

祝心聆是一位85后刺绣艺术创作者,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在2014年毕业后却放弃传统职业路径,选择以刺绣为业。十年的探索与沉淀,祝心聆确立了自己“国风刺绣”的独特艺术风格。她学习和借鉴西方刺绣的技法,将之与中式美学的意境相结合,创造出兼具现代设计感与文化传承价值的刺绣作品,成为当代刺绣创新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国风刺绣:我的创作札记》是祝心聆十年探索与实践的心血之作,在书中她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并提出诸多新锐观点,带领读者以不同于传统刺绣书籍的眼光和角度来审视刺绣,呼吁刺绣应该“由技术转艺术”。祝心聆认为刺绣应该“制随时变”,既不能一味沉浸于传统中固步自封,也不能抛弃优秀传统一味媚外。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外来绣种的本土化,让其与中国文化密切结合、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祝心聆给刺绣一个极简的定义,那就是“针与线的穿刺艺术”,至于什么针什么线、在什么载体上穿刺都不重要。刺绣应该脱离针法、颜色、材料、载体等的限制,需要从本质上来被看待。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针和线都是创作者表达自我的方式,我们应该避免“就刺绣论刺绣”,努力跳出刺绣圈,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后再回来重新审它。

书中共展示了约二十件精选作品,全方位展示每件作品创作的全过程,高清图片、超长拉页、精美装帧,还有珍贵的创作过程视频记录,让这本书自五月底上市以来就备受读者青睐。

在发布会上,祝心聆分享了自己从毕业、失业到创业的历程,因为在校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刺绣就从此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在毕业的时候因为求职不顺索性放弃所学专业,选择以刺绣为业、为自己工作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十年潜心创作,祝心聆积累了多件优秀作品,其中不乏重量级之作,如建筑刺绣作品《太和殿》、龙系列作品《破壁》、汉字刺绣书信作品、服饰作品等等;参与官方合作、品牌合作,作品被多次收藏;2024年还受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多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艺术文化展览活动,作品备受国内外观众好评。此次发布会现场以上多件作品也随祝心聆共同亮相。

在书中众多优秀作品中,有一件对于祝心聆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青铜器主题作品之一《你的名字》。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殷商时期的杰出女性——“妇好”的故事。妇好是一位上古时期的伟大女性,她拥有多重身份,是妻子、是王后、是将军,是既能生儿育女又能带兵打仗且备受商王武丁宠爱的女英雄,死后也依然拥有无上的尊荣待遇。在已经出土发现的10万多片甲骨中,有约200片记载了关于她的事迹,可见她身份的特殊。

祝心聆说:“当我第一次在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进入妇好墓、看到刻在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关于她生前事迹的甲骨、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物在黄土之下已经埋藏了三千多年,今天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妇好的名字被一遍又一遍地刻下,祭祀、征战、疾病、生育等等,仿佛所有关于她的一切都不曾被时间吞噬,她的名字将永不褪色。祝心聆从那时就决定:“我想要为妇好创作一件专属于她的作品,将这份感动利用针线刺进绢丝中,讲述关于她的传奇故事。”
在祝心聆看来,妇好虽然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上古时期的女性,但新时代的女性身上从不缺乏妇好精神。她们同样是妻子、是母亲,是叱咤风云的职场精英,在家庭、婚姻和事业中不断找寻着自我,一步步成为时代前进的推动力量。她们的名字也将会连同手中所做的事一起永不褪色。

每次作品完成之时,祝心聆都会将自己的名字“绣签”到作品一角,这是她在作品上署名的方式。选择《你的名字》这件作品作为此次发布会的主题,祝心聆承认这样做不无“野心”之嫌,妇好的名字被刻在青铜器和甲骨之上,宣告着属于她的辉煌,成为不朽的传奇。祝心聆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艺术中创造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让自己的名字和它们一起彰显属于这个时代的女性精神。

据悉,接下来祝心聆还将继续在沪举办两场新书主题分享会,分别为上海书城的《“紫”从海上来——见证诞生于上海的国风刺绣》和建投书局的《针线穿过中轴——构筑在绣布上的“太和殿”》,敬请读者期待。(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