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喜迎建党百年“我为群众办实事” 申城医疗机构为民服务守健康
2021年04月21日 18:09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1日电(记者陈静)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开展的“学史力行担使命,为民服务守健康”喜迎建党百年“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之一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举办。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章雄表示,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新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重塑,推动要素资源的科学分布和高效组合,努力提升郊区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加快推进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日,松江区全科医生导师制培训项目、G60 科创走廊高层次人才全健康服务项目、与松江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项目签约,“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8支专科分队授旗。

松江区区长李谦表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独立新城“功能完备”的应有之义,是新城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重要抓手。松江将加快推进松江新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医院内涵实力,期待全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新城建设开局起步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支撑。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北部(虹口)两个院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松江区中心医院,以及方松、岳阳、中山、永丰、车墩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100位医务人员,分别在8个义诊点同步启动大型义诊服务。同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以“互联网医院”形式为全市患者提供线上健康咨询服务。

200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先试先行,率先在松江创建南部院区,开创了市级医院远郊办医的先河,成为上海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为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向郊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经验,也为上海“5+3+1”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始建于1864年的百年老院,始终秉持“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初心,响应“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远郊”的市级战略部署,率先在松江创建南部院区,开创了市级医院远郊办医的先河。市一扎根松江15年,实施“一院两址”同质化管理,建设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多个特色学科群,填补了松江地区众多医疗技术空白,初步实现优质资源“联出去”,区域医疗“强起来”。

在市一医院义诊点,患者等候区与义诊专家诊疗区的排成了一个大大的“100”字样,“1”是百姓候诊区,“0”是义诊问诊台。这既代表了医患同心迎接建党100周年,也寓意着人民群众是最重要的“1”,点明了此次活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据悉,市一医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动力,牵头联合松江区中心医院、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家医疗机构,做实全国首个区级房颤中心联盟。推进松江区域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和松江区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创新性医疗体,合力打造疾病共治、慢病共管、学科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信息共通、科研共创的医疗体建设新模式。深化“全专结合”“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培养制度,拓宽“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覆盖面,惠及更多郊区群众。

近年来,市一医院深入践行“分级诊疗”政策,通过积极创新区域医联体慢病防治新模式、率先启动“全+专”“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坚持连续7年开展“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等举措,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区域内居民等多维度入手,多措并举,做强分级诊疗,打通百姓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松江区卫健委主任李正介绍,近年来该区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合作,不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加强医联体对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梯度支撑,持续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级。同时,加大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规培生招录等政策倾斜力度,与市一开展导师制培养和医学攻关项目,目前已有10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全科医生骨干参加导师制培养项目,其中77人学成结业。

在活动现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郁建国在发言中说道:“通过医联体建设,使我们社区提高了疾病甄别能力和常见病诊疗能力,强化了社区精准转诊能力,同时更深化了人文关怀能力和持续跟踪管理能力。”

作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第一期学员,新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何全军收获颇丰:“导师成为全科医生强大的技术支撑,真心希望导师制培养项目能够成为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给基层留下更多带不走的全科医生骨干,不断夯实基层医疗体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为群众办实事” 已经在上海的医疗机构蔚然成风。记者走访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获悉,20多名该院医务人员, 在上海嘉定安亭镇开展科普宣传、健康讲座、义诊和惠民肿瘤检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消化道、肝胆、甲状腺、乳腺、妇科、呼吸道等肿瘤早筛与防治咨询令众多民众受益。

居民张女士患有浅表性胃炎,医生的解答不仅让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进一步了解,还在生活习惯上有新的认识,“平时工作节奏挺快的,但是咖啡、浓茶还是要少喝,防微杜渐,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市民陈先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家族病史,专家提醒除了戒酒和注意作息,三四个月还要检查一次病毒载量,进行科学的防病毒治疗。

医院还组织了“肿瘤筛查的意义”和“内镜检查与消化道肿瘤”两个专题科普讲座,向市民宣传科学防癌抗癌知识,提高群众对癌症的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认知和接受度。肿瘤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雨田介绍,我国的肿瘤发生率、死亡率在全世界排在首位,其中食管癌、胃癌、结肠癌都排名前列,而且发现时很多都是肿瘤晚期,5年生存率都小于10%,因为这些症状在早期并不明显。他建议,没有肠胃症状仍有必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胃肠道肿瘤息肉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

医院还制作肿瘤早筛、消化道肿瘤防治、肿瘤免疫治疗等系列科普医学微视频。通过白泽健享家、上海孟超肿瘤医院视频号、学习强国、医院内电子屏等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发布,广泛宣传科学防癌科普知识。

该院院长程传苗说,肿瘤防治是个系统性的大工程,但肿瘤是可防可控的,早诊早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医院通过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聚焦老百姓关心的肿瘤防治问题,普及肿瘤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肿瘤防控意识,营造家庭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肿瘤防治,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自新源社区的退休吕老师说,上海孟超肿瘤医院举办的公益活动,不仅让我们增张了知识,还提高了防癌抗癌意识,回家后我们可以和家人共同分享。特别是医院推出的免费项目和医疗优惠券,真是件利民益民的好举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志文,收到一位来自河北衡水患者家属的微信:“张主任,我母亲从上海四院康复出院已一个月,我们真不敢想像她现在恢复得像以前一样健步自如、神采奕奕。我代表全家感谢您和您的医护团队!”

据了解,52岁的潘女士是河北衡水市景县人,因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瘫痪在床两个多月。曾在当地医院就医,被误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因此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日渐加重,最后竟瘫痪在床。张志文教授是治疗这方面疾病的专家。他曾就职于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先后2次国家公派赴日本京都大学脑神经外科和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脑血管外科留学四年。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成果7项。

潘女士家属慕名联系了已从北京调往上海四院工作的张志文主任。2月底,他们一家驱车来到上海。张志文首先对潘女士进行了详细体检,初步判断病变应该是位于脊椎胸段,进一步的脊椎核磁共振检查也证实了张教授判断。但是由于病程较长,潘女士生长在胸八水平椎管内的肿瘤与周围粘连、钙化明显、脊髓严重受压,受压节段脊髓被肿瘤推挤、压扁,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造成脊髓损伤,就会导致彻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而且胸段椎管内的肿瘤术前定位难,如病变部位定位不准确,潘女士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手术创伤。同时,她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为麻醉和患者术后恢复增加了难度。

据了解,神经外科医疗团队在张志文带领下,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组织多学科会诊,联合呼吸科、麻醉科、康复科制定了术前术后肺部管理、康复方案,并在术前在放射科对肿瘤所在体表投影做了影像学的精准定位。为了降低潘女士手术创伤,张教授在切开皮肤、打开椎板后,全程在显微镜下进行性手术,切开硬脊膜后发现、肿瘤几乎占满所在椎管节段,脊髓受压变形如纸板一样扁薄并被推向椎管一侧,由于肿瘤质地坚韧、钙化,需要先在肿瘤内分块切除肿瘤、待缩小肿瘤体积后再进一步分离肿瘤与受压脊髓的界面。显微镜下的熟练手术操作,不但成功完全切除了肿瘤,而且成功避免了原本已严重受压受损的脊髓出现新的损伤。术后第二天,潘女士双下肢肌力即明显恢复,一周时可下床站立并在他人保护下慢步行走,术后十二天出院时已可独立步行。

张志文说,上海四院神经外科,人员梯队完备、医疗设备齐全、专科技术精湛、综合力量雄厚。作为上海市脑卒中预防和救治服务体系成员以及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卒中中心),在显微镜/内镜下微创治疗脑血管病、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等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风气引导下,医疗专家们不管攻坚克难取得诊疗新进展。据了解,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承担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重大临床研究项目“支气管镜下喷雾冷冻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王昌惠教授团队发现通过冷冻液氮,迅速降温至-110℃至-196℃,可以有效杀死增生的气道上皮杯状细胞,随后再用常温氮气解冻,使组织温度升高,进一步破坏病变组织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团队成功为一名患者开展了全国首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冷冻喷雾消融术,治疗效果良好。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或肺泡异常引起的持续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限制,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因素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该病的患病率和负担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加。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王昌惠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通过既往的动物实验发现冷冻治疗很少形成疤痕组织,通过上海市科委(No.19411969500)冷冻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发现喷雾冷冻对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气道上皮杯状细胞的增生有消减作用。团队确认了冷冻治疗可能在慢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

,此次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重大临床研究项目支持下,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冷冻治疗设备控制,冷冻时设备将液氮输送至导管冷冻端,使冷冻端表面温度骤降,吸收环境温度,组织结冰,杀死病变组织细胞。解冻时,设备将常温氮气输送至导管冷冻端,使组织温度升高,进一步破坏病变组织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王昌惠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纤毛功能障碍、黏液高分泌、细菌定植增加、气道炎症与氧化应激等均为慢阻肺发病的重要机制,近几年随着支气管镜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 非药物治疗方式的液氮计量冷冻喷雾成为研究热点。团队的研究和实践均提示,冷冻喷雾消融治疗可以促进支气管粘膜上皮再生,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改善纤毛的运动,进而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冷冻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不易形成瘢痕组织导致气道狭窄等优势,是COPD患者治疗的新希望,也是团队今后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