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4日电(陈静 杨静)在我国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际,如何充分激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型公立医院如何更加主动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记者14日获悉,由同济大学余飞教授、上海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高红领衔的上海专家组,基于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国情展开了深入研究,其成果《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大型公立医院的“突围”之战》日前新书发布,给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上海方案。
大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建设研究型医院、取得突破性原创研究成果的重任,从而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搭建协同孵化平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放眼世界,这一方面的“突围”并无先例可循,基于此,余飞教授课题组在2021年获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推进上海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国际比较研究》,并与上海市卫健委科教处高红处长共同发起“研究型医院”学术专著的编纂。
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健康界的鼎力支持下,历经两年编纂,理论研究成果《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大型公立医院的“突围”之战》正式出版。
何谓研究型医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医院?显然无法也不能照搬国外的相关标准,必须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制度等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与实践路径。为此,课题组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实践模式、路径和取得的经验等,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重点关注了“关键核心医疗技术如何攻关,重大医学科研成果如何加速转化,创新链和价值链如何高效快速耦合”,并探索构建了国内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等,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和实施路径,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实施研究型医院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特别是围绕2030年上海建成一批世界级研究型医院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逻辑体系严密,首先阐释了新时代研究型医院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关注了全球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研究最新潮流,立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和行业专家意见,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互为支撑、紧密融合、共生发展的特有的办学办医体制,深入挖掘和揭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核心内涵以及五大特征。
在建立并阐释中国特色研究型医院定义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提出了可量化的研究型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既反映了我国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现状情况,同时也结合未来医学学科和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符合人民更高预期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通过指标体系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发展性建议,进而提出了国内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总体策略、个体配套策略和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广泛借鉴欧洲、美国、日本等医学发达地区和国家顶级研究型医疗机构的办医、办学做法,探索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的体制和模式,深刻总结人才培养、转化医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对国内各省市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案例作了剖析,提出了研究型医院医学学科建设方法及特点,分类科学,非常适应国内医学学科建设现状及未来重点支持发展的需求。
《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主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先群教授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研究型医院通过推动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促进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升。本书系统凝练了我国医疗机构的研究型医院发展路径,全面总结了国际著名医院的研究型医院实践经验,为医院管理者建设研究型医院提供了“从思想到行动、从思路到举措、从方法到机制”的智慧方案。
期待该项研究成果的发布,能帮助医疗系统管理者全面了解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运用到医院科技创新和临床转化中,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积极的贡献。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