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8日(张亨伟)在视觉健康日益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当下,中国作为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正以创新诊疗技术引领眼科发展。近日,以"精准赋能,艾见视界"为主题的2025年眼科亚太交流会于7月5日至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盛会汇聚了孙兴怀、葛坚、李筱荣、陈有信等国内顶尖眼科专家,以及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行业权威人士。这是全球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连续第三年在中国举办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盛会。
从个性化治疗方案到患者全程管理体系,从诊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到各地区特色临床实践的分享,与会专家围绕眼底病与青光眼这两大威胁视力的致盲性疾病,展开了跨国界、跨学科的深度交流。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全球眼科诊疗技术与研究的最新进展,更有力推动了全球眼科技术与诊疗理念的革新与进步,勾勒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让患者持续获益的创新路径。
创新诊疗助力眼科疾病早诊早治
本次峰会紧密响应国家战略,聚焦眼底病、青光眼等眼科疾病诊疗前沿,推动创新技术及理念在青光眼微创引流、眼底疾病抗炎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表示,新科技为民众的眼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通过新技术高效、安全地应对眼科疾病,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愿望。
我国青光眼患者人数高达2100万,致盲率约27%,已成为视觉健康的重大威胁;同时,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率持续攀升,占据视力损失的核心诱因。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明确强调,推动眼底病、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援引数据表示:“中国1.5亿糖尿病患者中,30%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三分之一面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致盲风险。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在诊疗策略上,他进一步阐明,炎症是DME的关键机制,贯穿视网膜病变全程;因此需强化早期抗VEGF与抗炎联合疗法,并提升患者依从性,优化院内复查与院外随访衔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通过一系列优化治疗改革,已为炎症控制和视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患者核心需求创新突破性治疗模式
本次会议议题还涵盖了提升早筛早治、优化全病程管理、改善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等多个重点方向。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应用、青光眼微创引流管等新技术如何赋能诊疗,切实提升眼病患者的就医体验与疾病管理。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指出,AI技术在眼底病诊疗中已实现突破性进展,其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可全自动识别超广角眼底图像参数,精准定位OCT炎症标记物与硬性渗出,辅助医生早期联合抗VEGF与抗炎治疗,显著提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疗效。
在青光眼领域,药物治疗、传统手术等现有治疗方式目前仍难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在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仍存在“未尽之需”。孙兴怀教授表示,微创外引流技术通过植入物持续引流房水,降低眼压及术后风险,从而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与术后并发症风险。他特别提到,赞宜微创引流管技术的普及,让中国医生在全球青光眼治疗领域从“跟跑”转向“并跑”,切实惠及中国患者。
艾伯维副总裁、中国制药总经理董莉君表示,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艾伯维连续三年在中国支持举办眼科国际交流会,正是希望促进医学前沿的交流合作,追寻全球与中国的智慧共振,这次大会不仅邀请了全球专家带来前沿理念,更让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反向影响了全球指南的完善。未来,艾伯维将继续以"创新、引领、共赢"为核心,让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成为"大开眼界"的起点,为全球患者点亮追光之路。(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