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6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6日获悉,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内涵形式,在首次举办“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致敬白求恩”系列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以白求恩精神铸魂引领新时代医者价值使命,打造“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活动,把思政课堂从城市校园搬到乡村田野。
“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暨“带着博导去下乡”医疗帮扶社会实践活动受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重点项目支持。

校方引导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青砖瓦院内筑牢信仰之基,感应时代脉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带领医学院及13家附属医院相关院领导、博士生导师和他们的博士生以及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和陆军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特邀专家等共四十余人赴河北保定唐县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暨“带着博导去下乡”医疗帮扶社会实践活动。
在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杨振斌书记担任导学,结合自身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刻理解,简要回顾了白求恩同志和柯棣华同志的感人事迹,并引导师生对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弘扬白求恩精神进行进一步思考。透过当年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文字,师生们系统了解了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为即将开始的“重走白求恩之路”的理论学习和田野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的大思政课理论研学部分“白求恩精神与当代医者使命”大思政课研讨会暨“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启动仪式上,杨振斌,江帆,河北省保定市委副书记王伟,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穆广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执行副会长陈天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保定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马义民等领导共同启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
杨振斌深切缅怀了以白求恩大夫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强调白求恩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医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它代表着医务人员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生命极端尊重的态度。他寄语师生把白求恩精神牢记心间,流淌于血脉,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医学院的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伟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交大师生追寻先辈足迹,感悟英雄精神之旅,也将为保定和上海两地今后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江帆指出,本次“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的大思政课,是交大医学院深入推进大中小一体化大思政工作的一次鲜活实践,在加快推动强国建设进程中,探寻白求恩精神的时代光芒,共话当代医者的神圣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她希望,通过本次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师生们能够用身心丈量和感受祖国大地,深刻领悟作为未来健康守护者所肩负的初心使命,在行走和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深沉的家国情怀,将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同期揭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博士研究生李富鹏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王翔分别作为学生代表和导师代表发言。

陈天平在主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白求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陆军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教授齐明的报告为医学院校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提供了宝贵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胡伟国结合自身感人事迹,讲述了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获得者马昕用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历程清晰勾勒出从“学白求恩”的精神引领到“做人民好医生”的实践路径。
在沉浸式的“行走思政课”之旅中,师生专家团首先来到庄严肃穆的晋察冀烈士陵园,为白求恩大夫敬献花圈。而后,师生专家团一行跟随白求恩大夫的足迹,重走白求恩大夫在唐县救死扶伤、办学育人之路,思政课从室内搬到了田野,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野思政课让师生重温那段燃情岁月。在唐县深山中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曾经是白求恩大夫和其他革命先辈共同战斗过的地方。这个青砖灰瓦的小院里,师生团像当年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围坐一起。
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曲新华带着他的学生屈明宇博士讲述了在这个旧址中发现的一本《内科学手册》是如何把唐县和上海,把过去和历史联系在了一起,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医学院办学使命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校训,以及医学院精神品格,把白求恩精神和交大精神、交医精神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接,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对于未来如何履行医者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和思考。
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主任王俊青和他的学生张亦凡博士以“我眼中交医精神和白求恩精神的交融”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大医精诚、大爱无私的医学家和科学家精神,以及在胡伟国书记带领下驰援武汉的感人故事。他表示,今后要继续弘扬白求恩精神,以医者仁心服务病患,用精益求精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
师生分享余韵未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 “精神火炬传递仪式” 随即展开。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周慧芳,附属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李剑,附属新华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列宾,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王丹茹,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沈静,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徐袁瑾,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泓等医院领导将精心准备的书籍 《白求恩援华抗战的674个日夜》一书郑重赠予在场每一位博士生。博士生们双手捧书贴于心口,誓言无声却滚烫——这不仅是书籍的传递,更是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火种深植于新时代医学接班人的血脉之中!
随后,师生专家团一行来到牛眼沟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旧址开展现场教学。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是1939年由白求恩大夫倡导并直接参与创建,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对当时的医疗教育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所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学学校,被誉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摇篮。”在这个小小院落里,伴随着《白求恩在晋察冀》音乐缓缓响起,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会文和来自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博士生郭团结、胡婷婷共同深情朗诵了师生原创作品《石台·红星·火种》,带领大家一起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一起礼赞白求恩精神。在陈会文的领誓下,全体博士生重温医学生誓言。誓词铿锵、目光如炬,表达了交医学子始终坚守医学初心与使命、矢志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师生专家团在唐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志愿服务活动。自2017年起,交大医学院已经持续开展了9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多年来,交大医学院联合13家附属医院组织专家队伍赴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对口援建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大型义诊、捐赠、健康宣教等活动,服务各地群众超1万余人次。
义诊现场,专家们一对一接诊,耐心询问患者病史、仔细分析病历、认真查看影像资料,针对不同病情提出系统性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建议;部分专家还深入医院相关科室,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学术小讲座,有效提升了当地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次大型义诊活动累计服务当地群众超过500人次。当地百姓纷纷表示,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解决了他们奔波求医的实际困难,感到非常温暖和感激。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内涵建设,推动“带着博导去下乡”医疗帮扶项目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将白求恩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付诸行动。让这盏穿越时空的精神明灯,永远照亮医学教育前行的道路,激励一代代交大医学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交大医学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