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值此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我们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邀您共同翻开这份承载记忆、饱含温度的集体长卷,让四十年峥嵘岁月在笔墨间流淌,让每一份赤子之心在文字中共鸣。(注:征文按投稿时间顺序刊发)
我的人生有两个故乡
作者:杜惠愷(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
我常常觉得,我的人生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血脉的源头潮州,另一个便是我倾注了半生心血的上海。
尽管我是潮州人,但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1949年,年仅四岁的我随父亲举家南迁,来到香港生活与发展。作为在香港长大的中国人,我心中始终怀着一份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牵挂。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满怀热忱,再次踏上了上海这片熟悉的土地。站在外滩,看着浦东从农田荒地拔地而起成为现代天际线,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时代机遇,更是一种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座汇聚了全国顶尖人才的城市,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向世界敞开怀抱。那时我便深知,我要做的不仅是投资,更是要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这座城市的发展。

于是,我将事业的重心倾注于此。淮海中路的香港新世界大厦,犹如我的另一个“孩子”。 从蓝图勾勒到奠基动土,从钢筋水泥到霓虹璀璨,我见证了她如何一步步成为上海最繁华商圈中的一颗明珠。每当夜幕降临,看到大厦灯火通明,与整个城市的脉搏一同跳动,我内心的自豪便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十三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更是我与上海共同书写的一页篇章。
还有原卢湾区(已撤销的上海市辖区,现为黄浦区)的香港新世界花园、华美达广场、新世界百货……这些项目于我,从来不只是冰冷的建筑。它们是我对上海未来的信心投票,是我与这座城市深度对话的桥梁。为了这些项目,我与团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敲每个细节,与各方伙伴深入交流。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对品质的追求。当然,征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上海教会我的,是坚韧与远见,这使我对建设上海的信念从未动摇。
这份执着,也让我有幸以另一种身份服务这座城市,我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达20年之久,其中10年更担任召集人。这让我有机会跳出商人的视角,以一名“建设者”的身份,为上海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言献策。在政协的平台上,与各界贤达共商城市未来,那份希望家园变得更好的赤子之心,至今仍是我最珍视的回忆。

过去35年,承蒙上海市及国家有关领导的鼓励,我得以在上海优质地段参与建设多个地产发展项目,并对市领导践行长期持有的承诺,不作短期出售套利。多年来持续发展,至今已在上海建设四十五万平方米的多个项目,当中包括最近两年内三间已落成的国际酒店——威海路的阿里拉酒店、长宁区的两间尚萃及嘉荟酒店,以及两年后即将在淮海路揭幕的四季酒店。
我与上海市及国家有关领导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最近的一次会面中,领导对我能践行长期持有表示赞赏,同时亦表示在适当时机我可将项目出售变现。但上海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座城市不仅是我商业版图的基石,更是我和我的继承人长期投资的不二之选 。作为非上市公司,我们无需受制于短期回报的压力,可以更从容地践行长期持有主义。

上海于我,从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战场,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 我的人生轨迹因它而丰富;我的事业因它而辉煌。
我与上海的故事,仍在续写,这段情缘,并将永存于记忆与血脉之中。(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