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开展 传承“求真求是求美”
2025年04月24日 11:2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4日电 (陈静 冯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祖国的爱、对文字的爱、对人类的爱永远是翻译文学的灵魂所在。”《卡拉马佐夫兄弟》译者、“资深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教授徐振亚23日对记者说。 

  据悉,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开展仪式暨“译通天下·言立寰宇:华东师大翻译家精神传承”研讨会23日举行。陈列室的展览由“文起丽娃河”“拾香译名篇”“语筑共同体”三部分组成,以“勇担时代使命”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不同时代的翻译家们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成果,展示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中心征集收藏的王智量、王冀刚、何敬业、徐振亚、曹国维、曹乃云的手稿文献以及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提供的戈宝权手稿,包括《海燕》(戈宝权译稿)等。同时,展览对华东师大中青年译者的多元译介风格和方式进行介绍,立体化呈现了华东师大翻译家群体薪火相传的精神脉络。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强调:“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家们始终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相信新落地建成的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将满载翻译家们的拳拳爱国心、浓浓报国志、深深赤子情,激励青年师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让他们获得丰沛的精神滋养和强烈的思想共鸣。”

    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之一)校友、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郭大力曾说:“我译这部书,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华东师大建校后,学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被誉为“地道的文理兼容的翻译家”的周煦良,开创用格律韵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孙大雨,为匈牙利语、波兰语翻译作出突出贡献的施蛰存,获得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王智量等诸多翻译家均曾学习或执教于此。

    在开展仪式上,华东师大外语学院知名校友李成与华东师大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发展基金工作办公室主任任开蕾共同为“校友之家”揭牌。翻译家张春柏、陆留弟、徐振亚、费春放、袁筱一和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为“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揭牌。

  “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不仅是翻译家精神的传承地,也将是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党建阵地、发扬教育家精神的师生小家、联系校友情感的校友之家。”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介绍。“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院建设,外语学院始终都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做老师,千万不能亏待我们的学生。”资深翻译家、华东师大本科教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外语学院前院长张春柏教授认为,做好翻译是专业本分,教好学生是为师之本。“虽然现在各种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育人一定要有温度,要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和学生情感上的连接是机器取代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陈列室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张春柏说。

  作为“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文化品牌的发起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原院长、法语系教授袁筱一及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书记、外院学院原党委书记闫露分别发表寄语。袁筱一提到,翻译家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求是求美”,翻译是一种“理解之心”,这就意味着AI技术可以实现翻译本身的动作,但是无法传递文字中裹挟的人类文明,这是我们在当代仍需弘扬翻译家精神的重要原因。

  翻译家精神如何传承与发扬?如何促进中国声音在国际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在“译通天下·言立寰宇:华东师大翻译家精神传承”研讨会上,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和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外语学院“译基金”捐赠人李成校友开展主题讲座,分享了对世界局势多变性的看法,同时鼓励青年学子强化专业本领,努力运用外语所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中心馆员丁嘉晖向师生们表示:“翻译是跨越语言藩篱的双向奔赴,既是以他者之镜观照世界的明辨之路,亦是以母语为锚守护文明根脉的坚守之道。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记忆的重要场所,自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人类多元文化、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神圣使命。”(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