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7日电(王莉娜 张纪腾 李一杰 许婧)第二届波罗的海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联盟年会暨第三届波罗的海区域与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25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波罗的海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教育动态、文明交融格局、语言文化特色、中波文明交流以及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思想碰撞凝聚共识,为波罗的海区域研究注入新智慧。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致欢迎辞时指出,波罗的海作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其历史与现实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独特样本。她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作出新部署,使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价值空前提升。为此,学校依托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两大教育部备案平台,发挥经济、金融、管理等学科优势,聚焦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文化传播等议题,已产出多项研究成果。当前,学校正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快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力争打造财经特色鲜明的研究体系,成为学术策源地和政策服务新高地,为国家战略提供决策咨询,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罗林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之学”,承担咨政、咨商、育人和启民的国家战略使命,应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罗林教授高度肯定上海财经大学在“财经+国别”“专业+区域”模式上的探索,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通过筹建区域国别研究院,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服务国家决策和企业国际化的智库平台;二是继续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推动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深化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促进中波文明交流与互鉴。他强调,这既是落实四中全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目标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
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乔晓妹教授主持上午上半场的发言环节。乔晓妹教授指出,中国在与波罗的海三国交往中应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避免误会与冲突,加强民间合作与文化交流,以推动互相了解与合作。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作题为《俄乌冲突的‘阿富汗化’与‘巴勒斯坦化’》的主旨发言。马晓霖教授指出,俄乌冲突已超越地区性范畴,成为多方博弈焦点,美俄长期牵制使冲突难以短期结束,乌克兰面临安全困境与地缘僵局,对中东欧及欧洲安全格局影响深远。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国静教授主持上午下半场的发言环节。杭州师范大学环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欧荣教授作题为《中国与立陶宛戏剧交流概论》的主旨发言,梳理立陶宛独立以来戏剧发展及自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戏剧交流历程,分析文化差异、体制障碍及政治因素,强调以翻译为桥梁、拓展青年交流平台、挖掘共通叙事主题,使戏剧成为增进理解与和平的重要纽带。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事业部分析师徐晨作题为《从汉萨同盟到现代航运规则制定者——指数视角下的波罗的海航运全球引导力》的主旨发言。他回顾了波罗的海航运治理的发展历程,指出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航运脱碳与智能化背景下,构建自主航运指数不仅是技术需求,也是落实四中全会“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规则话语权的战略举措。
上海卓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大项目融资经理熊江晖作题为《波罗的海的能源浪潮》的发言,分析三国电力系统重组带来的储能市场机遇与严格安全环保要求,强调中国光伏与储能企业走向海外需以合规和信任为基础,采用“小而精”、本地化策略,并通过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建立长期稳健合作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珂教授在题为《爱沙尼亚数字创新的语言文化驱动机制》的主旨发言中指出,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信任度直接影响制度与技术的耦合效率,从而决定数字创新水平。她通过实证和案例研究发现,语言统一度能降低公共数字服务的语言障碍,文化信任度则提升公众对政府数字化举措的接受度和参与意愿。赵珂教授认为,爱沙尼亚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更关键的是培育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为此,她建议构建跨语言平台、统一数字身份框架,并提升制度透明度,为未来数字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主旨发言后,举行了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校外顾问与专家聘任仪式。赵珂教授代表中心为与会的资深专家学者颁发了聘书。此举旨在延揽学界与业界的智慧力量,为中心打造高端研究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下午的发言环节中,辽宁大学穆重怀教授的发言以波罗的海海底电缆受损事件为例,分析欧盟“混合战争/威胁”理论的形成与特征,还从法律(主导或参与相关立法、加强普法)、技术(定防护标准、建监管体系等)、舆论(建应对话语体系、推动协同发声)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汪如东教授在《对爱留学生商务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主旨发言中指出,商务汉语词汇书面化、多双音节词、固定短语及文言成分与通用汉语相关。他以沪语说明方言贡献,分析词汇隐喻,强调教学需明确词汇范围,突出时代性、规范性与交际实用性,还应培养留学生语体、古汉语等意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匡时书院副院长朱璐教授作题为《中爱人文交流实务与探索》的主旨发言。她分享了如何将“和合”思想系统性地融入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的顶层设计与日常实践中,并以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如何通过这一理念框架,探索出以文化认同促进语言学习、以情感共鸣深化文明互鉴的人文交流新路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晶一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波罗的海三国地名翻译问题》,结合国家地名项目参与及出版物审阅经验,指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地名中文翻译存在四大问题:地图标注标准不统一、行政区划术语翻译错误、地名含义误译、音译不准确。他强调,行政区划翻译需遵循“自下而上”原则,音译应尊重原语言发音,且重要人物姓名音译错误可能引发外交误解。该发言为提升三国地名翻译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提供了关键参考。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孔子学院原中方院长张达球在《芬兰基础教育制度与科技创新融通发展模式》主旨发言中,结合实地调研指出:芬兰基础教育以“放权”“信任”为核心,形成“放养式”模式与项目式现象教学法,依托专业化师资和跨学科实践,推动教育、科技与福利融合。他坦言该模式在基础知识巩固上存在波动,但创新能力培养价值显著;并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提出平衡创新与基础知识、强化师资与投入、推进评价机制改革的建议,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在小组发言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的马腾副教授分析了俄乌冲突下波罗的海三国与大国的地缘经济关系,结合数据展示地理学方法在区域研究中的价值;宁波大学中东欧研究所的李正东副研究员指出波罗的海地区因安全认知差异形成“梯度化响应”,持续的安全困境使其成为观察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窗口。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侯君波教授回顾了俄罗斯巡回画派艺术特色,并提议以其为起点拓展环波罗的海美术文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耿直副教授分享了爱沙尼亚中文教育现状,提出通过深化交流、推进合作等策略,实现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与高质量发展。
黄冈师范学院王琼子副教授分析了拉脱维亚汉学家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实用性特征及来源,指出其对国际中文教材编写与教学创新的启示;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生黄珊借波罗的海三国总统演讲语料,揭示历史记忆在国家身份和政策合法化中的作用。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段若钧提出“安全介入”模型解读俄罗斯军政关系,为理解当代俄罗斯治理提供参考;辽宁大学波罗的海研究中心博士生彭屾分析了立陶宛政坛博弈与外交摇摆根源,强调其需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以实现中立关系正常化。
本次会议由波罗的海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联盟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上海市外文学会承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