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30日电(记者 殷立勤)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建筑工业化转型,促进城市更新扩面提速”,为新型建造技术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C-MiC2.0体系建造的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城市更新项目,是上海市首个混凝土模块化建造工程,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模块化建造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由田林路65弄旧住房拆除重建与63弄征收安置住房组成,总建筑面积达7.8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9栋8至11层住宅及1层地下室,可提供住房1114户,是徐汇区房屋体量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的成套改造项目。
六十载风雨侵蚀,旧区改造刻不容缓
田林路65弄位于上海徐汇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小区内普遍存在厨卫合用的情况,最小房屋面积仅13.5平方米,部分居民甚至自行搭建外挂空间,形成“吊脚楼”,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历经60余年的风雨,房屋老化破损,屋面漏水,墙面开裂,线缆横行,下水堵塞,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22年10月,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旧住房成套改造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改造路径。田林路65弄作为田林新村中建设年代最早的老旧小区,被正式确定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并列入徐汇区“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的重点推进项目。
民意创新双轮驱动,跑出旧改“加速度”
2023年,田林路65弄旧住房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仅历时45天,便实现了1044本房产证、2500个居民100%签约,创造了徐汇区的旧改新纪录,反映出居民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
民意支持是项目推进的“压舱石”,而技术创新则成为助力居民早日回迁的“加速器”。徐汇区政府高度重视居民改造需求,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以工业化建造模式为项目注入创新动能。田林路城市更新项目采用的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C-MiC 2.0体系,将9栋住宅楼拆解为2995个混凝土模块,在工厂内同步完成结构施工、室内装修、水电管线及卫浴设施的整体集成生产,形成完整“成品空间”后运输至现场快速组装,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工业化程度更高、建造成本更优是C-MiC 2.0体系的核心优势。项目通过“工厂生产+现场组装”双线并行的建设模式,减少了70%的现场用工量和75%的建筑废弃物。采用单面叠合墙结构体系,超过50%的钢筋加工在工厂完成,施工现场空气和噪音污染远低于上海市标准,开创“无扰施工”新模式。通过将装修工序前置到工厂完成,可节省超3个月的现场装修工期,显著缩短项目整体建设周期,为城市更新节省了过渡安置费。
聚焦民生改善,“老房子”变“好房子”
田林路城市更新项目不仅让居民告别“蜗居老房”,更以技术创新和民生服务驱动居住品质向“住得优、住得舒”升级,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空间优化方面,C-MiC 2.0采用全预制剪力墙和单面叠合墙结构体系,使内、外剪力墙厚度较传统建筑分别减少1公分和2公分,有效提升得房率,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生活空间。
为精准满足宜居需求,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与项目团队前期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居民核心诉求。针对建筑漏风、楼板隔音及保温效果差等155项居住痛点,项目依托气密水密系统、隔声降噪系统、防震安全系统等12大关键系统、16项细分技术,全力打造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绿色低碳、智慧便捷的宜居家园。其中,模块创新应用的“夹心空腔”墙体,让隔音效果较住宅新规提升80%;绿色环保材料的集成应用,则为居民营造了更加健康、舒心的生活环境。
为城市更新提供“上海样本”
自项目启动以来,中建海龙基于上海作为超大特大城市的旧改特点,持续开展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其采用混凝土模块化产品进行设计建造的创新成果已成功入选《上海市城市更新白皮书(2024)城市更新年度发展报告》及《上海市城市更新绿皮书(2024)技术指引/标准/指南年度报告》。
模块化建造不仅为上海推动“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为全国城市更新贡献了“上海样本”。近日,随着项目的全面封顶,居民们期盼早日归家的心愿正在加速实现。曾经的工人新村,也即将完成从“老破小”到“好房子”的蜕变。(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