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31日电(记者陈静)今年恰逢中国科学社成立与《科学》创刊110周年,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庆贺这一纪念性的时刻。记者31日获悉,“求真致用 薪火相传——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在沪举行。
本次座谈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科学》杂志编委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中国留学生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了“科学社”,1915年更名为“中国科学社”。其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旨在将现代科学思想和体系引入中国。1915年1月,该社创办的《科学》月刊在上海问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杂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表示,在当下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学》杂志这样的平台既是传播前沿科技的“桥梁”,也是凝聚科技工作者共识的“纽带”;而它110年坚守的“求真致用”精神,更是破解当下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溢滔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同《科学》杂志之间的深情厚谊,对《科学》杂志寄予的殷切期望。曾院士在发言中指出,《科学》杂志的卓越成就来自一代代科学家的支持和无私奉献,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朱光亚等科学前辈为《科学》杂志的发展倾注精力,建言献策,为《科学》杂志撰写文章,而且留下了珍贵的题词,成为《科学》杂志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
《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指出中国科学社留给人们的珍贵遗产既在于大力弘扬了科学精神,更在于开创性地踏上了中国自主科学体制的构建之路。他呼吁建立“研发、网络、底座、转化”的创新生态,并号召人人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参与者。
交流发言环节,吴岳良、韩斌和杜德斌三位专家分别从科学精神传承、学术阵地建设、科创战略布局三个维度,诠释新时代如何续写“科技强国”的华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