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举办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 共议AI时代育人新范式
2025年11月01日 10:0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日电(许婧)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在致远书院举办。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近50所知名高校及微软、华为、阿里云等顶尖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教育管理者代表,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书院制育人体系探索”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致辞中表示,从南洋公学“特班”到1985年“试点班”,再到2010年成立致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始终致力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致远学院作为“特区学院”,十五年来已构建起“使命驱动”与“好奇心驱动”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七大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汇聚多位图灵奖、诺奖级国际顶尖学者,营造“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的学术氛围。学院目前已培养出14届共2529名毕业生,95%选择继续深造,超过7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已有85名校友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丁奎岭强调,去年启用的致远书院旨在打破学科、文化与地域边界,实现“汇聚”与“链接”,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顶尖人才。面对百年变局,他呼吁通过开放合作,共同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注入新智慧。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江帆在致辞中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程,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上海积极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等机制实现科学选才;推动学科交叉与校企协同,整合长三角优质资源;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她指出,未来培养的拔尖人才需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既能攀登科学高峰又能服务国家战略。新时代书院制育人模式通过打破壁垒、实施精准培养,成为落实该战略的关键支撑。上海教育战线愿与各方协同合力,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新范式,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深耕实践探索的教育专家带来了前瞻性分享。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彭刚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清华书院制改革”为题,系统阐述了清华书院制的特色路径。他介绍,清华大学已分阶段建成覆盖超半数本科生的书院体系,其核心是秉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理念,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学委员会、优化课程体系,实现通专融合,并致力于在学分上做“减法”,在课程挑战度上做“加法”。书院制尤为注重营造独特的“从游文化”,承袭梅贻琦校长的教育思想,通过院长带领的下午茶、微沙龙等品牌活动,重塑师生濡染观摩的育人氛围。同时,书院实施全覆盖导师制与“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不唯GPA,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并构建贯穿四年的科研进阶训练体系,全力支持学生的多元成长与创新能力培育。目前,书院学生已在学业和科创中表现突出,相关改革理念已在全校产生辐射效应。

  在题为“外包能动性”的演讲中,香港大学副校长Jay Siegel提出“个人能动性”——即个体自主选择并掌控生活的能力,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Siegel教授指出,当前生成式AI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导致学生逐渐“外包”自身能动性,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引发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他强调,教育不应仅追求标准答案,而应构建以 “创造、批判、整理与沟通”为核心的“大脑健身计划”,锻炼完整的思维链条。他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应兼顾“精通、探究与人文”三个维度,并呼吁建立以专业影响力而非论文与奖项为导向的“学者共同体”。Siegel教授最后引用“追逐地平线”的诗意故事,鼓励具备超凡模式识别能力的拔尖人才保持探索勇气,并强调成功的育人之道在于“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支持,并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在题为“AI+HI:从工具融合到文明共创”的主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拔尖人才培养的范式重构与价值引领。他指出,AI已从被动执行的工具演进为具备生成与创造能力的“赋能平台”,正在引发教育理念、模式与生态的全面变革。面对这一趋势,上海交大以“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为统领,实施以“AI十条”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通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覆盖多领域的AI+微专业、构建国内高校领先的“致远一号”智算平台等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张兆国强调,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教育更应坚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初心,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家国情怀与伦理意识等人类智慧核心价值的培育。他展望,未来的领军人才必须在价值、创新与探索三个维度实现均衡发展,最终成为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文明引领者,共同开启人机共生、智慧交融的新纪元。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以“信息时代的人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刻洞见。Hopcroft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由"模式识别"和"统计学"两大支柱构成,在此背景下许多工作将被自动化,人工智能也将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但绝不会取代教师,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针对中国教育发展,Hopcroft教授强调了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性。他特别介绍了"101计划"的创新实践——通过集结顶尖高校师资,开发覆盖计算机科学等九大学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并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高质量的全民教育体系。Hopcroft教授最后强调,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发现并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这是培养信息时代顶尖人才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报告中指出,AI正推动教育从“教书”向“育人”根本性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他提出,“领军人才”需具备基本原理思维、工程实践与洞察社会需求三大核心能力,并强调“AI for Science”正打破学科壁垒,为交叉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基于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探索,他建议通过构建“SciencePedia”结构化知识库、适度降低学分要求、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专业、强化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等举措,系统优化育人生态,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与全面发展的空间。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全面来临,鄂维南呼吁高等教育界主动拥抱这场变革。他特别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起适应智能化时代的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方案。

  当天下午,三大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讨论更为聚焦和深入,汇集了全国顶尖书院与学院的一线实践者: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主办。作为教育部“拔尖计划2.0”的秘书组单位,致远学院自2019年起,就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每两年举办一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为高校间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交流互鉴搭建高端平台。前三届论坛已成功汇聚了众多海内外学术领袖与教育名家,通过深入对话激发思考,通过广泛合作凝聚共识,并出版三本会议集。本届大会将“国际论坛”与“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联合举办,旨在面对当前AI数字化背景下,探索新时代书院全人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携手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兄弟院校,谱写高等教育新篇章。(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