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解锁乡村治理温情密码,邓三村“红色管家”交出暖心答卷
2025年10月14日 19:1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4日电(余敏江 徐明睿)在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一场由红色基因赋能的乡村治理变革正徐徐展开。此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邓三村一度面临人口流动频繁、乡村资源分散、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足等现实挑战。为破解自治难、管理散、服务弱的困境,邓三村党总支依托张闻天故居的红色文化资源,组建并培育了一支“红色管家”队伍,让党员骨干、村民志愿者和共建单位成为基层服务的“生力军”。

  如今,这支“红色管家”队伍穿梭于村巷之间,身兼政策宣讲、邻里调解、便民服务等多重职责,实现了村务“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人评议”,更以柔性化服务为乡村治理注入了饱含温情的红色动能。

  红色管家锻造治理先锋队

  提起“红色管家”,邓三村的村民几乎无人不晓。从张闻天故居志愿服务队特色项目与村民小组试点,到如今发展为全域覆盖、扎根乡村的专业队伍,“红色管家”既是党组织的“传声筒”,又是群众的“贴心人”。这支队伍已涵盖14名党员骨干、14名志愿者和6家共建单位,以党小组长为核心纽带,形成红色力量和群众力量协同联动的治理格局。在村庄治理中,“红色管家”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他们既是“微网格”的巡查员,负责隐患排查、卫生监督;又是群众诉求的“代言人”,上门入户帮扶结对,协助村民参与积分制治理;更是干群之间的“同心桥”,在拆违整治的政策解读、庭院评比的组织协调、邻里纠纷的调解疏导中主动担当。

  在打造一支能干事、干实事的治理先锋队的同时,邓三村还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机制。“红色管家”上墙亮身份、作承诺、受监督,形成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的长效机制。村两委班子组团式联系“红色管家”志愿服务队,定期参与走访服务,有效维护和谐的干群关系。村里不仅为服务队提供党建服务站、家门口服务中心等专属阵地,还通过培训赋能、资金支持、制度规范,为“红色管家”的治理行动托底,确保其“管得好、干得久、行得稳”。正是在这样的机制护航下,“红色管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赢得信任,让基层党建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家家户户。

  红色动能激活乡村共同体

  在邓三村村民眼中,“红色管家”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身边可信赖的“自家人”。他们常年行走在村组之间,熟悉每户人家的具体情况——有人定期探访独居老人,有人耐心调解邻里纠纷,有人热心指导积分制参与,点滴行动中积累起深厚的乡土信任。长期的服务与陪伴,让“红色管家”成为村民口中“靠得住的人”,也让治理模式从过去的“群众上门”,转变为如今的“党员下沉”。

  在这一转变中,乡村治理不断迈向有组织、有温度的共同体实践。受“红色管家”的感召,越来越多村民们主动参与到“美丽庭院”打造、垃圾分类、家风传承等村务中,逐渐织就一张以信任为基、情感为线、责任为纲的“共治同心网”,使“红色动能”广泛流动并不断渗入乡村肌理。“我们不是在‘管’村民,而是和他们一起建设家园。”邓三村村委书记道出了“红色管家”的治理真谛。作为村民自治的生动体现,“青年攻坚突击队”“平安护航队”“花样阿姐志愿队”三支特色队伍,与“红色管家”协同发力,共同投身于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平安巡查等工作中。如今的邓三村,党群关系更亲近,邻里互动更温暖,村庄秩序更稳健。贯穿于田野巷陌的“党建红”正延伸出温情的治理脉络,构筑起一个以信任为支撑、以共治为底色、以温情为密码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红色治理绘就温情新图景

  在邓三村,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未止步于历史记忆,而是通过“红色管家”的日常实践,揉进村民们柴米油盐的日常,化作乡村治理的温情力量,赋予乡村治理共同体以绵延的生命力。农家书屋里,“红色管家”与村民围坐一堂,将张闻天“勤俭持家、廉洁奉公”的家风故事娓娓道来,化作邻里听得懂的乡土语言。在村组的睦邻点上,在村规民约的讨论中,红色精神中的“奉献”与“责任”,悄然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贴近生活的交流方式,“红色管家”让红色文化从纸面走入人心,催生文明新风的自觉践行。如今,村民们主动签订《文明节俭承诺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祭祀文明”蔚然成风,“奉献、互助、整洁、文明”等价值理念成为凝聚为全村的共识。红色文化的持续滋养,不断强化着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意识,使村民在参与治理中真切体会到“我们村”的归属感,产生个人幸福与村庄发展紧密相连的“主人翁”意识。

  这份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村民幸福为追求的治理实践,正是邓三村“红色管家”交出的暖心答卷。它所走出的“以文化人、以情聚力”之路深刻表明:真正的乡村治理,必须回到“人”的身边,唤醒“心”的认同。乡村治理不能仅靠制度与资源的单向输入,更要在村民心中播下认同的种子,在共同参与中积淀“一起把家园建好”的温暖力量。唯有如此,乡村才能在保留青砖黛瓦的乡愁记忆之余,也承载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成为有活力、有认同、有温度的生命共同体。(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