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举行 推进建设“研发-临床-转化”产业闭环、促进多元主体深度合作
2025年11月11日 19:4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1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1日获悉,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以下简称:创新大会)在沪举行。创新大会以“智汇全球 源创共生”为主题,聚焦心血管、肿瘤、退行性疾病三大人类威胁领域,搭建起跨越国界、贯通产学研用的顶级对话平台。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医疗健康发展方式,在深度推动科技创新范式的变革。医疗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更需要临床、研发、产业、资本、政策等全流程多主体的深度协同合作。近年来,上海始终把医药科技和产业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策联动、服务优化、平台搭建、生态构建,全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本次大会能够深化“研发-临床-转化”的产业闭环建设,持续推动诊疗路径革新。

  创新大会汇聚近30位全球行业领袖、中外知名专家、投资人,不仅直击临床转化核心痛点,还通过前沿技术突破、生态协同共建、政策资本赋能三大议题为脉络,从政府顶层设计、临床实践经验、产业发展等不同维度,勾勒出中国作为全球重要源创策源地的清晰路径。

  “中国依托蓬勃创新生态与庞大临床需求,正推动全球智慧与本土产业力量深度耦合,中国成为源创策源地已是趋势。”“中国源创”开放创新联合体秘书长陈怡宁表示,“当下,全球创新资源与中国产业动能深度交融,‘在中国,为全球’的创新范式加速成型。”

  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表示:“医学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整个医疗技术体系,当下最重要的是跨学科以及全球医学创新。我们在重塑医学,让未来一代能够将前沿技术落地到临床。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最终未来是为全球患者获益。”

  国家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血管外科青年专家方坤表示:“中国的医学创新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有了多项从0到1的原创产品,并在海内外多家医院落地。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合作,多机构、多学科合作推动未来医学创新和发展。”

  细胞疗法、介入技术与类器官模型的融合,正共同推动肿瘤诊疗从经验化走向精准化、个体化。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医患之间的协作模式。

  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指出:“过去十年,是肿瘤治疗史,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再到细胞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十年。多学科结合非常重要,丹纳赫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支持全癌肿诊断等十大重点领域,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滕皋军指出介入治疗的核心发展方向包括:技术精细化、深化影像融合、机器人应用、跨界融合创新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肝癌指南委员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教授廖家杰表示:“未来10-15年,晚期及末期肝癌有望从“难以治愈”走向“可控”;实现路径的关键是打破单学科局限,推进多学科合作。当前已具备良好机遇,可整合影像学、mRNA、病理学等多领域数据,实现资料数字化与大数据融合。在此基础上,需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其中,配合系统化治疗与药物研发,聚焦安全性与疗效性两大核心目标,填补患者治疗反应预测的空白。”

  “未来高精尖技术的融合,对于肿瘤治疗也非常重要。”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林鑫华表示:“肿瘤治疗最首先是识别、然后是方式。所有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在于精准治疗、疗效评估、临床转化差距。类器官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机会,类器官高度模拟患者肿瘤的遗传和生理特征,通过体外药物测试,可不断测试出对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真正打通临床到转化的桥梁。”

  创新生态本质就是一个资源共融的过程,政产学研多方协作,共同赋能生态构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表示:“医工转化方面,以脑机接口为例,作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广受科研界与产业界重视。其发展秉持医工、医理结合理念,采用“政、产、学、研、用”模式,最终需落地服务患者。这一模式近年为医学发展及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相信有这样好的体制,真正落实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一定能出成果。”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杨广中表示:“医工转化需以问题为导向、临床为抓手,但并非盲从临床;产品迭代创新的核心是工程与临床的碰撞交互,临床认为难的问题,工程可能实现,临床看似简单的需求,工程或存不可逾越的障碍,弥合这一鸿沟至关重要。此外,无论是医工交叉还是新型器械研发,生态系统(ecosystem)不可或缺;协同研发体系没有最优模式,需结合本地生态与环境适配构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顾志冬表示:“当前医工转化的核心痛点还源于原始驱动力不足,期望未来通过积累,让创新转化收入在年度总收入中占据一定比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广志表示:“医工转化亟需交叉融合人才,这一需求尤为关键。大学的核心任务包括人才培养、顶尖科研与社会服务,而适配医工转化的人才,需同时掌握医学生物学与工程技术两种语言,才能衔接医生的需求与工程端的实现。”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表示:“医工转化是临床创新的中心,西达赛奈医学中心有自己的模式,以顶尖医疗机构、医生为中心去创新。这也是十四五计划的核心,推动中国医疗机构的创新。”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积宗表示:“我们聚焦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特别是1-10阶段,支持创新项目的落地,打造全球合作伙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的培养。”

  谈及创新生态建设领域,李积宗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满足临床需求,实现颠覆性创新。第二是调动整合资源的能力,共同创新。第三,结果导向,坚持价值判断与利益共享。” 

  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董事长王兴鹏表示:“医疗机构是用方,但医疗机构又是生物医药创新的源头所在地,从源头到用方当中有个产业,这当中有很多的堵点、痛点;医院的医生科研成果不敢转,这是很大的痛点。即便你胆子很大,他不会转,因为资本对医生太陌生了。为了“不敢转、不会转、唯不好”这9个字,成立创新转化研究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表示:“打造差异化,这对临床研究非常重要。创新是很难得,不论是科学还是产业创新,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一定是贴近临床。创新高地的建设需要脚踏实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方聚力,生态共创,未来我们希望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努力。”

  当医疗转化已步入深水区,攻坚破局绝非单一主体所能独扛,亟待多元力量携手入局、聚力前行。在此背景下,大会上,17家单位、企业共同发布“汇聚全球智慧,促进医疗科技共融共创”的倡议。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