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3日电 (记者 王笈)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上海民族乐团年度大型原创音乐会《诗的中国》12日至13日上演于上海交响音乐厅,以“诗”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远,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与精神。

音乐会由罗小慈担任策划与艺术总监,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担任文学顾问及文学策划,青年作曲家孔志轩担任整场作曲,并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与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分别执棒。演出特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霍永刚担任人声演唱,汇聚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胡晨韵、俞冰、金锴、王音睿、赵臻、陆莎莎、赵韵梦等,以及上海民族乐团全编制大型乐队、苏州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与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同台献艺。
音乐会将六个音乐篇章构建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引领观众体悟文明进程中的“浪漫与坚韧”。开篇《万物生息》从《诗经》的“天命玄鸟”与“七月流火”中汲取灵感,以庄重而充满生命张力的音响,再现先民在农耕文明中“与天地立约”的敬畏之心;第二篇章《江河滔滔》以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与乐队共同构筑出磅礴气象,呼应从“牧野洋洋”至“与子同袍”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的宽博胸襟;第三篇章《朝日流霞》在琵琶的清脆、笛子的悠扬、箜篌的空灵、人声的苍茫与打击乐的节奏交相辉映中,勾勒出“胡旋若风,剑器如龙”的盛唐气象。

第四篇章《空山月明》转为室内乐重奏,尺八的幽玄、笙的温润、古筝的清澈、阮的醇厚在精巧编排中相得益彰,捕捉中国诗学中“禅意入诗”的灵性瞬间;第五篇章《风骨铮鸣》在唢呐与乐队的激烈竞奏中,有力抒发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赤诚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丹心;终曲《星河共潮》则再次集结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与全体乐队,宣告从“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到“青春中国,山河不老”的现代自信。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我们试图用民族乐器构建一座声音的博物馆,让《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清雅在当代舞台上对话。音乐不只是演绎诗歌,更是在重构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天人观、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本就有着诗的音律。”(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