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真正的破局,需要从管道式开放向平台式开放转变,在制度上赋予相应一些特区完全自主的构建能力。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在关键项目开放上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形势不断变化,贸易冲突蔓延所涉及的各方面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上海布局“五个中心”实施的具体路径需要进行进一步思考。未来,要围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真正建立制度型开放的特区,其核心的问题是使其能够自由地探索相应的管制举措。
上海应引入和培育更多专业金融机构,特别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机构;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股票市场,以满足财富管理的需求;促进专业服务机构的聚集,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引进国外成熟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保持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加大财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调诚信和专业水平;加强监管,打击不法现象,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做出总体规划,分阶段推进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
在政府层面,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应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避免政策频繁变动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不确定性。在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通过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通过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和融资者集聚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系统化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级水平,关键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对外,要通过高水平制度开放进一步发展跨境金融及离岸金融,服务好“外循环。为此,要进大力丰富跨境金融的业务场景,切实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对内,要保证“内循环”的畅通。要通过金融创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切实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养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学习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配置资源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管道式开放向更高层次的开放转变,允许外资在中国市场上更自由地配置不同资产。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市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海要如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既有赖于高度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和健全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支撑;也需要上海以推进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资产配置中心与资本的资产定价中心为突破口,形成广受国际认可的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与国际金融中心气质;更有赖于国家和上海培养和打造一批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生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管理工具,有着强烈使命感与国家责任感的战略型金融人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与其他经济领域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需要关注实际的企业需求,确保政策供给能够有效落地并对接到企业需求本身,从而简化金融通道和路径。此外,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通过提升跨境支付的接受度,在国际合作中寻求新的路径来增加人民币的使用量,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应对新技术冲击和金融市场转型的需求。
上海可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立法与制度型开放。建议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桥头堡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和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借鉴国际三大银团贷款协会的经验,研究形成面向国际市场的“一带一路”银团贷款协议,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银团业务提供制度保障。这将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作为金融改革开放的核心承载区和先行先试引领区,要在更宽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进行制度型开放,从而提升中国金融制度的影响力,推动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力提升。在保证金融安全、支付清算安全的同时,寻求新突破,包括推进人民币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国际投融资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等建设,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级,吸引更多为全球服务的总部型、专业性金融机构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
中国几十年经济增长奇迹以及金融发展奇迹就是开放的结果。其中有观念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技术的相互促进,在竞争和合作实现共同增长。“全球化趋势不容改变,虽然现阶段全球化进程存在一定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用更多的制度创新解决开放过程产生的摩擦。”上海国际贸易全球领先,不仅因为上海有很好的港口,更重要的是上海有集聚的金融资源。未来,上海不仅要在开放过程中引进外资、帮助中国企业出口,更要注重打造全球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制度体系。
金融体系的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发展,未来临港一定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集聚地。临港新片区正在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级金融人才;正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等国家级要素平台,积极推进建立综合性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金融生态在滴水湖金融湾集聚。另外,还要重视金融科技在塑造新的金融生态中的牵引推动作用,并重视国际规则对接,逐步形成中国标准,临港先行的方案。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还存在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空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底层基础设施将对未来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需持续关注。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内部对金融科技的认知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呼吁应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标全球领先金融科技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科技投融资体制,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有利于金融开放和金融生态的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长三角地区资金、人才、技术流动更加便捷,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可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个健全的金融生态不仅要有完备的法治系统和高效的组织系统作为硬件支撑,还需要法治的严格遵守、监管的创新激励以及市场文化的积极培育等软性要素作为发展的基石。上海金融生态的现状是具有契约精神强、海派风格突出的优势,是全国最好的金融生态之一,但是在金融生态的建设上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多样化产品方面、供给方面的创新。
依托临港开放政策和创新合作,进一步发挥外资银行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应对供应链重塑的挑战中,从临港分行的实践来看,上海外资金融机构量的持续扩容、质的积极赋能方面均有亮点。今年6月份,汇丰助临港集团成功发行全球首笔非金融企业离岸人民币社会责任债券,这也是在卢森堡交易所上市的首只来自中国的社会责任债券。将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等拓展融资渠道,为临港新片区打造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发展兼具的“未来之城”提供支持。
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在全球前列,从移动支付到数字货币,从互联网金融到区块链应用,中国的数字金融生态逐步完善。然而,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风险的不确定性、传染性、负外部性等新特点也在凸显,亟需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来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庞大的散户基础,成交量巨大且成交集中,对交易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交易系统需要从原本的集中式到分布式进行转型,分布式交易系统具备高并发、高可用、低延迟特点,将集中式架构改变为分布式架构不仅可以稳定交易,还有利于服务实体行业,“实体行业怎么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全球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来锁定成本和售价,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亟需科技手段。”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助力科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科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彰显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期待着更多耐心资本进入低空经济行业,能真正支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耗资量大,且研发周期长的初创企业,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支持科创的金融创新,比如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中小贷款、科技金融扶持等。传统的财务报表,确实无法在这个阶段看到我们这种科技企业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应运用数智化手段,提升服务科技企业的覆盖面和效率,创新“商行+投行+生态”模式,提供“股、债、贷、保、租、孵、撮、联”一体化服务。运用银行“新三角”即“科技-产业-金融”,“银行正在从过去的‘看砖头’转变为现在的‘看专利’,针对科技企业已形成了科技创新力评价模型。”“现在引用大量的数据,包括知识产权、专利、股权投资等,通过不同的数据组合看明白一家企业的科技内核。”
金融和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相互支撑,早期资本投资对科技企业尤为重要。在改进原有技术外,“搭载”前沿科技也是提升上海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之一。利用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数据和更多企业信息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未来,科技最大重点是如何打造相关主体使用交易的习惯、环境场景,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参与金融活动的便利性。”
第四期访谈携手上海财经大学,以“新质生产力·数智新机遇”为主题,围绕相关产业加速未来新动能培育、强化功能跃升等方面展开前沿数智科技领域全方位的创新、应用、监管及前景探讨,与智库专家、代表企业共论当下如何围绕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振经济和消费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主题为“数实相长'元’生万物”,将对以元宇宙为代表的前沿数字科技的发展、创新、应用、监管及前景,以及当下如何通过“数实融合,以虚强实”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振经济和消费等进行深入探讨。
以“未来产业:鼎新与信心”为主题的第二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在上海中新传媒大厦举行,与会嘉宾探讨前沿技术变革趋势及其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与影响,并结合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上海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的部分细分领域展开深度探讨,进一步展望上海未来产业的未来图景。
首期“中新·申见”前沿圆桌访谈以“数字科技:变革、跨越、瞻望”为主题,深入探究数字智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多重变革,如何跨越时间空间赋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对未来产业、未来技术前景的深层次洞见与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