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5日电(高志苗)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情调查”项目近日迎来社会资助。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学院1995届优秀院友徐劲科,在了解项目课程逻辑与运作框架后,捐赠10万元设立“国情调查专项基金”,助力学院探索“五育并举”下“行走的课堂”育人新模式。

“不了解国情,就无法读懂政治学;了解国情不准确,也无法读懂行政学。”徐劲科在捐赠时表示。他眼中的国情是复杂的画卷:既有高铁飞驰的成就,也有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既面临“百年变局”的压力,更涌动“人人奋斗”的蓬勃生机。他赞赏“国情调查”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上山下田的实践:“既看到挑战,更发现人民群众的奋斗活力,特别有利于青年建构正确的国情观念。”
这份支持,源于徐劲科对当代青年成长需求的洞察。他坦言,当年在校时缺乏深度社会实践,导致部分同学步入社会后适应周期长,所学与所需存在错位。此次捐赠正是为了推动“国情调查”项目,引导学子“沉浸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
据介绍,“国情调查”旨在打造弥补行万里路短板的平台,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奔走在一处处的小天空之间,进入一个个别样的小村庄、小社区,通过一场场平凡而不平常的访谈,助力大学生叩问中国、叩问当下、读懂中国、读懂当下。
最新一次“国情调查”以“难且行”为主题,于2025年7月初组织23名师生奔赴江西会昌县梓坑村。“皮肤晒黑了,心却亮堂了,”学生任毓喆感叹,“在梓坑村,村干部朴实的笑容比阳光温暖,老党员讲述的红军故事在我心里播下了火种。国情不应在书本里,而在基层的汗水中、历史的褶皱里。”陈彤芳则在感动中思考:“乡村教师的热忱坚守、村集体致富的智慧,都敦促我们将所感化为行动的力量。”
当然,“国情调查”远不止于课程,它是以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的必修课。当青年学子真正走出象牙塔,在“难且行”的探索中读懂中国。(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