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值此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我们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邀您共同翻开这份承载记忆、饱含温度的集体长卷,让四十年峥嵘岁月在笔墨间流淌,让每一份赤子之心在文字中共鸣。(注:征文按投稿时间顺序刊发)
浪花不断,潮流就永远前进
作者:李德麟(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
父亲李和声常说:“上海是根,香港是枝叶;根深才能枝叶茂盛。”从1950年父亲拎着只旧皮箱从上海前往香港,到今日我坐在香港中环的办公室反思,这句话像黄浦江水,在我血脉里滔滔不绝地流淌了七十余载。
浦江维港 国家之骄
我出生在上海。记忆犹新的是,儿时的年夜饭,八仙桌上永远摆满着腌笃鲜、熏鱼、烤麸等地道的上海菜,都是祖父祖母亲手制作。自记事起,外滩海关钟声、黄浦江上汽笛声和淮海路上有轨电车的叮叮声伴随着自己入睡。这一切犹如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记忆。
1985年,父亲与唐翔千伯伯等人发起 “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那时候上海虹桥机场只有一条跑道,浦东还是一片芦苇荡,那时我父亲就充满信心地对我说:“将来上海会比香港更繁华。”我充满了期待。
记得当年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设在南京西路上一处洋房内,室内尚有弹簧地板,当时部长记得是张承宗老先生,长辈们要我们尊称他为张伯伯,而非叫张部长(也如当时我们对李储文老先生的尊称为李伯伯,而非李社长或其他职称)。这可能也是老上海人的一些“老派规矩”,我们传承至今。
后来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多次来港访问,都会上太平山顶我父亲家中探访,关心了解香港发展情况,和介绍上海发展情况,令我们深为感动。

1990年,我随香港金融代表团到访上海,见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并得到时任市长的亲切接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一日蒸发千亿。我父亲的公司和我的公司都积极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参与抵抗索罗斯的金融冲击。回想当时曾收到过的接盘order是 “Unlimited” “No bottom price”,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成立,庆幸自己的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黄金交易所,成立前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和香港黄金业界为上海黄金交易所(筹)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和交流,提供了从交易模式,程序编制,到规范制度等大量资料讯息与他们参考和探讨。
2018年,我们上海总会联同江苏社团总会和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筹划了“香港苏浙沪社团联合访沪代表团”到访上海,得到了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亲切接待。
支持教育 以人为本
2007年,我们以家族名义向香港中文大学捐资创立了“和声书院”,其宗旨“知仁忠和”充满了中国文化传承。我们家族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也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内地高等学府作出了多次的支援和贡献。

自2020年开始,上海总会为到上海高校本科学习的香港籍学生提供了奖学金资助,近年来受资助学生人数和范围规模不断扩大,从当初8间上海高等学府到如今的18间,学生也不断增加,鼓励香港籍学生对国家发展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同。
铜紫荆与太平绅士
2012年,我有幸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授勋典礼上,有位上海的媒体朋友问我感受,我由衷地说:“这枚勋章有一半属于上海。”因为我曾在上海接受教育和生活。

2025年,我儿子李惟宏荣获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如今,我的儿子在立法会工作。他有张珍藏的照片,是我父亲李和声、我儿子李惟宏和我在选举委员会上的合照,当时我们分别是不同界别的代表。也算是我们祖孙三代为国家、为香港服务的一个写照吧。
要把故事写进未来
从我父亲和祖母到香港讨生活至今,已历有五代,亲身感受:上海与香港,如同一条江的两岸遥遥相望。江水东流,潮起潮落,我们家族的故事不过是浪尖上的一朵朵小浪花,浪花不断,潮流就永远前进。或者这就是我和上海的故事。(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