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临港新片区5周年 上海浦东法院亮出商事审判“成绩单”
2024年08月19日 18:5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9日电(李姝徵 曹赟娴) 今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5周年。5年来,这片“未来之城”拔节生长,逐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标杆、创新发展的首选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下称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审判树规则,以创新促发展,为临港新片区建设保驾护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8月19日上午,在滴水湖畔,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涉临港新片区商事审判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本场发布会是“抓实公正与效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的第25场。

  5年受理2826件,立法健全解纷机制

  白皮书显示,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不含知识产权和金融商事案件)2826件,审结2393件。

  从案件类型看,审结服务贸易商事案件1062件、货物贸易商事案件884件、数字贸易商事案件310件、投资贸易商事案件214件。结案方式上,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案件为1460件,调撤率达61%。

  白皮书分析,近5年来,涉临港新片区商事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司法需求体量持续增加。同时,贸易与金融、知识产权、投资架构等“跨界型”纠纷频繁出现,涉外涉外资纠纷占比较高。

  为妥善化解纠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如构建司法服务保障长效机制,与新片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推出十项举措,推动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与临港新片区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对接等。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结合临港新片区涉外商事争议解决实践经验,提出制定《浦东新区健全涉外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若干规定》立法建议。该管理措施已于今年6月1日起生效实施。

  分析4类纠纷,法院提出建议

  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新设内外资企业超过10万家,商事纠纷类型也日渐多样。为此,白皮书专门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及数字贸易纠纷进行了类型化分析。

  如在货物贸易商事案件中,涉及新能源、光伏产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产业的纠纷明显增多,反映出临港新片区内技术型前沿企业高度活跃。

  同时,临港新片区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国际数据港,数字贸易商事案件中不仅涉及国际国内规则统筹适用,与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测度指标有关的要素也开始出现在相关纠纷中。

  如何应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不断优化临港新片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白皮书建议,要提升纠纷多元解决专业水准,完善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推进专家库建设;要完善市场诚信综合体系建设,落实经营信用约束和惩戒机制,加强信息系统的对接互联;要促进前沿产业企业规范经营,更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法治支持;要提升企业跨境交易抗风险力,吸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8起典型案例,为发展树规则

  会上发布的8起涉临港新片区商事审判典型案例,包含上述4种贸易类型,涉及跨境仓储、平台直播、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例如,随着我国跨境交易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内集跨境仓储、货物管理、运输、货运代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领域纠纷数量也随之增长。法院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件中,以判决明确了跨境仓储合同成立的标准,即仓储合同作为不要式合同,保管人和存货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受合同约束,推动跨境物流及仓储行业规则的完善。

  法院还大力推进纠纷多元化解,在一起加工合同纠纷主管异议案件中,依法认定因默示履行行为而成立的合同书中相应仲裁条款成立,充分体现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鼓励和支持仲裁发展的司法态度。(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