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5日电(记者 李姝徵)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成立10周年之际,9月25日,三分院(铁检分院)首次发布上海铁检机关“大交通”领域刑事检察报告(2021年-2024年6月),并向社会公布10个典型案例。
自2021年以来,上海铁检机关依托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集中管辖“长三角”地区涉铁路刑事案件和本市“大交通”领域的刑事案件,共受理“大交通”领域审查逮捕案件791件1062人,审查起诉案件1529件2151人,提起公诉1046件1514人,精准打击交通运输领域违法犯罪,全方位构建“江海陆空铁”领域安全屏障,为守护长三角交通运输安全与城市安全稳定贡献检察力量,为探索深化跨区划检察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当日发布的报告梳理了2021年以来“大交通”领域刑事案件特点。
据检方表示,“大交通”领域刑事案件罪名集中于盗窃罪、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伪造印章、国家公文证件犯罪等。
“大交通”领域常见罪名主要有盗窃罪、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伪造印章犯罪、伪造国家公文证件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诈骗罪等。其中,盗窃罪每年高居榜首,占比从2021年的31%逐年递减至2024年上半年的20%;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与电信诈骗犯罪关联性较强,近年呈现高压严打趋势。
“大交通”领域刑事案件犯罪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大部分嫌疑人作案时年龄集中在20岁至60岁,男性犯罪嫌疑人占比86.4%,56.6%的犯罪嫌疑人仅有初中或小学学历,25%的犯罪嫌疑人曾经受过刑事处罚。涉嫌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51.1%的犯罪嫌疑人为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技术特征。
与此同时,近年来,“大交通”领域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一审判决结果呈轻缓化趋势,除判决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外,基层铁检院办理的刑事案件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及以下刑罚的占比逐年提升,判处有期徒刑实刑的相对比例降低。随着公检机关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成立,双方在案件证据把控与事实认定上逐步形成共识,因证据不足原因而存疑不捕或不起诉的案件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至2023年,因证据不足不批捕的占比从41.6%下降至15.2%。(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