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普陀检察:做实“检察护企” 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2024年09月26日 19:5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6日电(魏华 王晓丹 李姝徵)9月26日下午,“聚焦建设‘五个中心’ 检察在行动”上海检察机关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普陀区检察院举行,围绕“做实‘检察护企’ 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主题,发布《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项举措》《涉企业刑事犯罪情况通报》以及《涉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提示》。

  法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特别强调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强调更好维护市场秩序。普陀区检察院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健全完善“检察护企”长效机制,围绕依法惩治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相关犯罪,打好刑事、民事、行政 、公益诉讼等“四大检察”组合拳,提升检察服务能级三方面,做实对各类主体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努力做到护好一企,促治一片,惠及一方。

  在依法全面履行检察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同时,普陀区检察院以司法实践为分析样本,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现实多发的刑事风险点进行分析并据此作出防范提示。

  《涉企业刑事犯罪情况通报》显示,涉企业刑事案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至2023年,普陀区检察院共受理各类涉企刑事案件835件1645人,所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侵犯商标权的知识产权犯罪、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犯罪,企业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侵犯企业利益的犯罪。

  通过对涉企刑事犯罪案件进行全面分析,企业涉刑事风险主要集中在市场交易、商业竞争、资金融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四个方面:

  一、市场交易环节违规经营

  在产品生产、销售、对外贸易、合同订立履行等环节,逾越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红线,且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容易引发诈骗、合同诈骗乃至非法经营的双向刑事风险:在合同订立履行的过程中,夸大自身履约能力,使用欺诈手段,诱发合同诈骗的刑事风险;或由于对合同内容、合同相对人的审查疏失,成为诈骗犯罪的受害者。

  对此,检察机关提示,企业应当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产品的生产、销售须恪守行业质量标准;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能心存侥幸偷漏税款、走私货物;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其他业务往来过程中,不能为了达成交易目的而实施欺诈行为或事后逃避履行;此外,拓展业务范围应有限度,超出核准范围时主动备案。

  二、商业经营中公平竞争意识薄弱

  在商业竞争环节,出于获取交易机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可能通过商业贿赂、损害他人商誉、虚假广告、串通投标等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从而引发贿赂犯罪、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刑事风险。

  对此,检察机关提示,企业应当严格避免贿赂行为,杜绝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好处费的行为,对合理范围内的交易折扣或佣金,应当如实入账,同时树立良性竞争意识,正确把握宣传推广的尺度,遵守投标活动的规范,依法依规参与市场竞争。

  三、资金融通不规范

  为了追求资金收益,不惜将融资款再次用于借贷或其他非法活动,引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贷款诈骗等多种刑事风险;或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自有的资金账户出借他人,帮助其他违法犯罪分子转移财产;或为了后续推广自身产品或精确识别目标群体,侵犯数据、信息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或心存侥幸,弄虚作假,引发逃税、抗税、虚开发票与隐匿、毁坏会计资料等涉罪风险。

  对此,检察机关提示,企业应当注重融资行为的“全流程规范”,审慎运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活动,并在依法经营的同时,积极履行公民个人信息保密义务与纳税义务,让资金融通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四、知识产权领域的犯罪抬头

  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不足,侵权行为频发。表现为权利边界意识缺失,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成果甚至肆意泄露商业秘密,不仅涉及民事侵权赔偿,还可能引发假冒注册商标、假冒专利、侵犯著作权与侵犯商业秘密等刑事犯罪风险。

  对此,检察机关提示,在司法机关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格外注重防范侵犯知识产权的相关行为,在法律以及权利人授权的范围内妥当使用商标、专利与他人作品,并切实履行保密义务,规避侵犯知识产权型刑事风险。

  普陀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针对涉企刑事案件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注重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以检察履职为驱动,提高办案质效;以权益保障为导向,优化公平竞争法治化营商环境,充分运用法治力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以“检察护企”为抓手,紧贴法治需求,提升法律服务能级;以源头治理为切入,有针对性制发检察建议,促进行业治理、系统治理;以制度供给为牵引,深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助力打造“中华武数”科创品牌,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添法治砝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